顯示具有 lear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ear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9/19/2017

如何建立一個還不錯的部落格(blog)



The only thing you really have in your life is time. And if you invest that time in yourself, to have great experiences that are going to enrich you, then you can’t possibly lose.  (Steve Jobs, Entrepreneur)

你真正擁有的其實只有時間,如果你把時間用在投資自己,得到很棒且能豐富你人生的經驗,你不可能會失去什麼。」 史蒂夫‧賈伯斯


部落格和Facebook(臉書), twitter, instagram有根本上的不同。相較於快速的互動,部落格更具有長期性,也因為長期性,讓近年來的知識型部落格(註1),成為一個需要長時間投入,也可能會長時間回收的事情。就短期行銷而言,部落格或自己的網頁,遠不如fb的粉絲團或twitter的密集短暫貼文。然而,就長期內容累積,擁有比較完整的表達敘述來說,自有網頁或者部落格仍然比較適合...只是要投入比較長的時間。


關於生活類型的部落格可以參考註2,在此謹分享專業類型的部落格。

專業人士為什麼需要有自己的部落格

這裡的專業人士是指:工程師,程式設計師,法務專家,行銷人員,心理諮詢,作者...等等。和一般生活類型:旅遊,吃喝玩樂...的訊息傳遞有很大的不同。

很有可能專業類型的部落格,僅在特殊情況下會被陌生人看到,大部分是「為了自己而寫」,而長期累積之下有很多好處:

1.  提升與反思


教學相長,當你能把一件事情表達清楚,表示你對這件事情了解得更清楚。在寫作的同時也更容易發掘自我問題。

2. 資訊傳遞


某些專業領域有自己的知識瓶頸,或者想要傳遞和其他人略有不同的觀念。一篇簡單清晰的部落格文章,就可能會達到效果。例如:Scrum認證,不要再浪費錢了。這篇是對於Scrum認證的反思,在google search "scrum認證"的時候已經會出現在第一頁,讓想要考Scrum認證的人,可以多一個參考觀點。


3. 專業行銷


由於退休新制的實施,現在換工作的門檻越來越低,而專業人士必須要能展現與行銷自己的能力。履歷表或者linkedin固然是好方法,但是有效的,長期的分享自己的能力與觀點,更能展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請參考這裡,與這裡


但請切記,部落格只是「額外」產生上述三個好處,自己寫的愉快才是重點。


工具選擇

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網頁,部落格。想要開始,自然要先選用平台/工具。當然,已有許多部落格文章在討論「部落格」工具的選擇。

例如:

* 2017部落格平台調查報告 :這篇主要是討論收費的平台

* Blogger 和 wordpress的比較 :如果懶得研究太多免費平台,考慮這兩個就好。

假如你是資訊專業者(程式設計師等等),自己搞台電腦或者VM,自建網站,也是個好玩的方式。但如果不是為了好玩或者學到網站營運的技術,就專業分工的角度來看,採用成熟的平台或許更好。例如:你也不會自己host email server對吧?

不過其他類型的專業人士(心理諮詢,牙醫,法務人員,行銷,業務,作家,顧問等等),採用現有的平台是最簡單,效果穩定,而且不用花太多時間處理雜務。

在還沒有決定怎麼做之前,有幾個建議:

1. 如果你不想要廣告,未來也不打算透過部落格廣告賺錢,不建議用痞客邦這類型預設有廣告的平台。

2. 網址名稱很重要。現行第一層網址,例如.com,已經有超過1000個可以選。也表示不要太特殊的網址也並不貴。以你現在看到的這個blog網址:5233.space,一年也不到300台幣,第一年還是特價70元台幣而已。

BestProgrammerInTaiwan.com 五年,2242台幣


3. 如果你的讀者群,不包含中國大陸(註3),那麼免費的google blogger會是最佳選擇。因為即便綁定「自己的網域」名稱,它仍然免費。以你現在看到的網域www.5233.space,就是在godaddy買了網址名稱之後,綁定到google blogger上。

建立的基本步驟


如果對於建立部落格還沒有計畫?可以考慮採用以下方式:

1. 決定目標


最好有個清楚的部落格專業範圍。例如:心理諮詢,程式設計,軟體工程,如何創業等等。決定目標也比較容易決定名稱和網址名稱。

範圍可大可小,而範圍大小各有優勢與缺點。

2. 建構平台環境

沒有太多考量的話,就...

(a) 直接到blogger.com建立一個自己的部落格,

(b) 到godaddy.com買個不會太貴的網址。建議直接買5年。因為部落格需要長期經營,5年的網址,通常也不過2000台幣。

(c) 綁定godaddy網誌到blogger.com,請參考這篇說明

(d) 寫2-3偏草稿

(e) 隨意試用一下Blogger.com的設定

3. 持續撰寫文章


最好能維持每週一篇,每年50篇的速度。專業部落格是不太適合一天一篇,實務上也不太可能。

要持續不間斷撰寫文章,才能迫使自己持續不斷的在專業上成長。

4. 定期檢視


定期檢視部落格文章數量與分類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當部落格文章達到一定數量時,可以和自己的linkedin以及履歷表連結。

5. 橫向連結


無論有意無意,橫向連結同類型文章或網站,是建立一個還不錯的部落格的要件。




如果你還沒有確實的實施計畫,可在此索取「建立部落格一頁計畫書」,可以確實並腳踏實地的建構自己的部落格網站。





註1. 這裡指的知識型部落格,是非「吃喝玩樂型」的部落格。然而,以pixnet為例,絕大部分訪客數多,能用廣告賺錢的的部落格,都是屬於「吃喝玩樂型」。請參考排名:https://blogranking.events.pixnet.net/

註2. 成為人氣部落格的方法生活部落格5步驟部落格衝人氣的方法...

註3. 因為截至目前為止,大陸長城會擋住大部分google的服務。


1/11/2017

企業巫醫 - 統計與謠言



In god we trust all others bring data 

  -  W. Edwards Deming (全面品質管理TQM之父)


網路讓資訊傳播成本降到極端的低,同時也讓資訊品質降的極端的低。

謠言的成因有非常多。有些僅只是美麗的誤會,例如:十幾年前開始流傳的泰戈爾的詩。有些則是恐嚇類型的無風起浪,例如:誠品可怕迷魂盜泰國罐頭。有些只是試圖吸引人目光的搞笑惡作劇,例如:裝翅膀飛起來

最糟糕的類型,莫過於以「統計數字」造出看似符合邏輯的謠言。並且,從這樣的謠言中獲得利益。


許多時候,數據本身難以查詢正確性。而且由數字導引出的邏輯,更容易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從數字所引導的偏誤,有時候甚至比單純的謠言還可怕,因為它可能會在網路上留存多年,難以辯證。如果只是單純搞笑也就罷了,如果個人或者組織,以這類型的資料來作為決策的判斷依據,那下場可能非常慘。錯誤的資料,比沒有資料更糟。


不過,只要稍微留意,加上合理的好奇心,統計謠言是有機會判斷其可能性:


(1) 不解釋的數字


在各類文章或研究報告中,為求精簡,只會根據重要數字做衍生推論。然而,數字背後通常還有「未解釋」的數字,而這個數字可能更為重要。

企業僅21%的需要大學以上學歷為例。這篇文章,簡單說明勞動部的調查,僅有21%的企業需要大學以上的學歷。然而,這個數字有很大的問題。

也許,該調查隨機抽了100個企業主,其中只有21個企業主宣稱需要大學以上學歷的員工。

也許,該調查抽樣了企業主的「100個正在招募工作職缺總數」,這100個職缺中,只有21個是需要大學學歷。

這兩者有極大的差距。前者,可能這21個企業主,所需要員工數量高達2萬人,而另外79個企業主,所需員工只要79個人也說不定。而後者,正在招募的職缺,和「已經在職」的學歷也並未顯示。而單就此推論,僅21%企業需要大學學歷基本上過於簡化。

所有經過簡化,而沒有附上數據的真實來源的推測,其解釋很容易被扭曲。然而,被扭曲的解釋,當然比較有戲劇性,比較容易被注意。

勞動部網站根本也找不到這份調查。

此外,很多政治性民調也是屬於此類,涵蓋許多不解釋的數字。



(2) 接近完美的不可能


網路上流傳一份超過十幾年的Dr Ephrem Cheng研究顯示,越早退休壽命越長。(參考這裡這裡這裡)  

這份數據流傳非常之廣,被引用次數非常多,每隔數年也會在通訊軟體上流來流去。最近當然就是LINE上流傳的長輩文。

上面提供了一份數字,是退休年齡跟「壽命」的對照表如下。


retirelife
49.986
51.285.3
52.584.6
53.883.9
55.183.2
56.482.5
57.281.4
58.380
59.278.5
60.176.8
6174.5
62.171.8
63.169.3
64.167.9
65.266.8

不會統計的人也可以看出,在這個表中,越早退休,壽命越長。如果49.9歲就退休,那麼可以活到86歲。65.2歲才退休,就只能活到66.8歲。

以相關係數簡單計算,他的相關程度高達-0.96,換言之,這是一份極為完美的負相關數字。

這種過度完美個數字,應該要看研究論文的細節加以瞭解。例如他的樣本有多大?是什麼時候做的研究。就可取得的事實來看,他的樣本很小,並且研究的時間幾乎可以肯定在1990年以前。由於上述的年紀追蹤到80歲,所以研究對象大概是1930-1950嬰兒潮時代的人。

最重要的是,這些數字並非真實研究論文,卻在很多人的轉貼中,莫名其妙的被冠名「美國權威學者」。


這份研究數字會流傳很久的原因,是他剛好契合 (1) 這看起來是個學術研究 (2) 可以被直銷,財務規劃,人生規劃等等產業拿來利用 (3) 可以有趣的解釋它

除此之外,別無他因。雖然已經有些人發現不對勁,例如這裡。但是許多第一次看到此研究的人,仍然不明究理的轉貼。

如果想知道實際的退休年齡和生存年齡的相關性研究:請參考這篇研究。該篇的結論就交由各位判斷,但至少它的研究方式,數字細節,都解釋得十分清晰。

我已經透過管道寫信給該研究者Dr Cheng,懇請取得確實的研究資料以及統計方式等細節(說不定他也是受害者?)。至今2017/Jan/11尚未收到回覆。


(3) 邏輯上的不可能


邏輯上不可能,或者簡單的說「數字兜不攏」。

中國的2010的地方GDP就是邏輯上的懷疑問題。因為 中國31個省份的GDP加總起來,竟然遠超過全國GDP,而且高過很多。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自然就有合理的統計造假懷疑。

類似的事情也容易發生在沒檢查,而且其實也不打算認真做統計的相關文章上,例如這裡。因為在許多時候,謠言只是想要造成吸引人的目的,其真實性不重要,當然就也不特別檢查數據。所以自己造成自己數據兜不攏,邏輯上不可能的情況並不少見。

這和前兩者不同,邏輯上的不可能,可以單就資訊本身的內容加以探索,或者是再加上一些事實根據來檢視。因此,比較容易看出謠言的真實性。




最後,稍微提醒一下:廣告的統計宣稱,其實難以查證。例如高露潔的「大部分牙醫師推薦」如果不是公平會主動進行查證,一般市井小民根本無法查證屬實與否。





12/10/2016

企業巫醫 - 提昇效率的秘方



這裡有幾本書...


-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 Four hours work week 一週工作四小時
- The Art of Non-Conformity不服從的創新
- THE $100 STARTUP三千元開始的自主人生
- Do over(不確定是否有中文翻譯)
- Nomad Life遊牧生活


這些書籍有很直接的共通點:


(1) 個人經驗


和一般以二手資料的企業巫醫的書不同,這些書籍都是以「個人實際經歷」為主要組成。可能沒有精湛繁複的巫醫術語,但是「因為自己有做過」也比較容易說服別人。


(2) 專注,效率,生產力


這些書籍或多或少都強調個人效率的重要。基本上不外乎討論80/20法則,生理因素,心靈意志,工具方法等等。


(3) 個人品牌創業


這些書籍的作者,其實都是「個人品牌創業家」。個人品牌創業大約在2006-2008年之後,在網路上蔚為風潮。特別是在北美,這些個人品牌創業家通常都會有(a)自己的blog (b)自己的書籍 (c) 一個看似專精的知識領域...接下來通常就組合優勢開始以自己的名聲盈利。




為何強調效率與生產力的重要?


合理的推測,這類型的書慢慢也會在亞洲流行起來。雖然僅只以個人經驗與觀點來詮釋某個複雜的龐大主題,可能失於偏頗。但相較於純以「個人想像」和「無根據的推理」的企業巫醫書籍比較起來,還是踏實的多。


其中,「專注,效率,生產力」是三位一體的永不衰退話題。自從有工業革命開始,效率/生產力便是工業界主要獲利來源。在1995之後的網路時代,雖然「創意」與「變革」突然成為顯學,但究竟沒有效率,無法被執行的創意,等於是一種空想。創意變為有效可執行的事項,才有實務上的意義(參考這裡)



因此,能否有專注,高效率,高生產力的產出,變成知識工作者必備的能力。而也是「缺乏資源」創業者成功的關鍵之一(參考這裡)。

而也正是因此,「提高生產力的祕方」,在近年來變成出書的顯學,甚至也成為「被創業」的利基來源(註1)。


個人提升效率生產力的祕方


很遺憾,並沒有什麼祕方可以「簡單而且戲劇性」的提高個人效率或者生產力。至少,沒有不需要努力的祕方。

在業界確實有各種「顧問」,可以針對特定的個人,特定的案例,提供收費的咨詢服務(註2)。但最終,教練顧問只能提供指引,還是只有自己幫助自己。


先考慮以下低成本的「尋找自己的祕方」的三步驟,大概只要花2天:


(1)  4小時閱讀



花四小時專心看完以下五本書就好,應該都有中文版。

- Getting Things Done  
-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 The 4 hour work week
- Lean startup
- Do Over


這些書所提的做法都比較務實,然而,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單看一本書,也會讓你的視野受到侷限。花時間去找一堆書來選,也太浪費。請先看上述幾本即可。看書並將自己覺得有用的地方做些記錄即可。

其中一本看起來是在講創業?即便你一點都不想創業,它提供的方式仍然對一般工作很有幫助!


(2) 停止接受資訊一天


如果你花了4小時看完那五本書,應該可以體驗到讓腦袋休息的重要。找一個假日,無論採用什麼方式,停止接收資訊一天 - 電腦,手機,書籍等等一概停用。隨便去做點跟工作無關的事情。


(3) 檢視並決定提升效率生產力的做法


經過了4小時學習,又經過了1天的沈澱。是時候可以決定哪一些「做法」,是最適合自己。只要是最適合自己的做法,就是自己的祕方。

如果還是想不到好方法,可以參考這篇。這是經過看了那五本書之後,經過一天的沈澱,個人認為最簡單適合自己的方式。也許對讀者也是個好的參考。







註1:例如,隔一陣子就會冒出來的「增加記憶力補習班」「全腦潛力開發課程」「超級記憶力」.....不過最終的結果,通常是這些提供祕方的企業巫醫們,口袋裝滿無知大眾的錢,而這些花大錢上課的群眾,其生產力與效率卻鮮少聽過提升的例子.....至少從來沒聽過任何創業有成的人曾經說:「喔!對了我創業成功的祕方,就是上了XX人的腦部開發課程,讓我記憶力變得過目不忘喔」

註2:在台灣大多以企業開班的方式存在,但這種效果極端有限。而美國英國兩地,都有針對個人的「導師服務」。但其收費都很驚人,而且大概也無法遠端服務。例如這家seven coach。也有很多個體戶,例如這位John Spence


11/14/2016

台灣博士生與大數據分析:如何評估對大數據分析的本職學能?



最近有個真實故事:



(為保護當事人,內容與細節均有所改變) 

台灣人F,目前就讀於某知名國立大學,已經是博士候選人。

最近為要爭取某一私立學校E的教職。在其履歷表上是以雲端計算大數據專家自稱。而E校的某系評會要求他面試15分鐘,用以評估他的能力。試教主題不限。

然而,F其實對大數據除了看過一些商管叢書之外,其實根本一竅不通。因此,他找了以前大學時候已經在業界工作的好友J,問了一些「技術問題」如下:

F:我聽說過spark,是不是大數據分析都用它啊?spark是不是個作業系統?

J:如果這是你的問題,那你壓根離spark太遠。後面就不要再談了。

F:哎喔,我覺得教學只是個演出啦,看表面而已。以你在業界打滾多年,就幫我個忙。couchbase是什麼?有什麼如果講出來會讓大家知道我很厲害的地方?

J:如果這真的是你的問題,你真的什麼都不懂啊,就算你去E校當教授,也是害了別人。

F:....



這個真實故事乍看之下太過駭人!但或許反映了學術與實務之間的鴻溝。

其實,台灣有許多學術界的人才,不但學術淵博,技術根底也厚。從數十年前的硬體產業蓬勃發展就可見一般。近幾年的軟體也是,許多教授幫業界「產出」能產生價值的知識性員工,並且也讓業界的知識持續推進。

然而,M型社會反映的層面,不指是一般在職場工作的人,在學術界中也越趨嚴重。

也有不少學術蟑螂。他們靠著極致的生存能力和夠厚的臉皮,穿梭在三流研討會,大企業策略部門,顧問性質演講,以及不在乎學生品質的大學院校中。

這些學術蟑螂做的事情,大概也不會真正傷害到誰,只是,也不會對任何人有好處。只要不是在「自己家裡」,一般人在路上看到蟑螂只會視而不見,也不太會去追打。

但是,如果是在自己家裡呢?

評估對大數據的本職學能,才能判斷來者是學術淵博的長者,還是費力在夾縫生存的蟑螂。如果是像E校一樣,原本的教授群並沒有這方面的背景,要如何在沒有足夠的知識情況下,判斷對方有沒有知識?這雖然有點難,但是,透過一些方式還是可以把誤判機會降低。



(1) 實際經歷探詢(情境實例面試法)


情境實例面試法很基本,但是事先有所準備。做法很簡單,只詢問「過去實際上」發生的事情,用以判斷被面試者現在的情況。而且絕對不詢問開放性問題!!

對於couchbase而言,就不會問「你對couchbase瞭解程度如何」或者「分散式資料庫你有哪方面研究」。因為這類型開放性問題,會浪費大家的時間。也會讓學術蟑螂有機會以混淆視聽的長篇大論,大打模糊仗來損耗面試者的判斷精力。


簡單問題像是:


* 請用1分鐘定義何謂nosql

* nosql的實作有很多,請舉一個你最熟悉的nosql平台工具,一個你實際最常用,最熟悉的就好(在此假設他回答couchbase)。

* 請問你實際接觸couchbase多久了?  (用判斷他最熟悉的工具有可能有多熟,如果少於6個月大概也等於是不太熟)

* 你利用couchbase為平台,撰寫並發表過哪篇論文?(學術界而言,沒有發表相關論文等於是沒有相關方面的研究)


稍微麻煩的問題像是:


* 你有沒有加入couchbase的任何相關的mail-list? (沒有加入mail list也沒關係,但表示其實只是單純的使用者,不會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你利用couchbase為平台,撰寫並發表過哪篇論文中,所使用的研究資料量有多大?100G?10T?(資料量極小的nosql,並不代表不正確,只是代表不是大數據而已)

* 你用過哪些版本的couchbase(起碼要記得大版本編號吧)

* 你最近讀了哪一篇論文是以couchbase實作其研究?是大概什麼時候讀的,內容是什麼?


總之,事先準備好不能模稜兩可的問題,並且也定義好不能模稜兩可的期望回答。事先準備的問題也不需要太多,只要7-10提及可。這樣,比較不容易被蟑螂溜進來。並且,在準備的過程中,其實也會讓團隊(無論是學術還是技術團隊)對這方面的知識有基本的增長。


(2) 真實展示


簡單的說,就是請他拿一台電腦,展示一下他對大數據分析中最會「做」的事情。無論是撰寫程式碼,還是建立模型都可以。

真實展示其實很容易騙得過沒有相關知識的人。但是,如果事先已經提醒會有真實展示,可以簡單篩選掉連打開電腦都不敢的小蟑螂。

E校要求試教15分鐘,其實是真實展示的好方法。然而,盡可能展示「動手」而不僅只是「動口」。雖然君子動口不動手,但是蟑螂恐怕也是。


(3) 自我反省

當在一個地方看到蟑螂的時候,通常表示附近還有另外10隻蟑螂(也有人說是數百隻),只是沒看到而已。會有蟑螂來面試 - 無論是工作還是教職 - 是不是這組織已經有很多蟑螂。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其中一部分。

自我反省是極端困難的工作,對生活優越的自己,在心理上也不見得好過。但是,在陰暗狹小的地方求生存,總是比不上光明正大的貢獻自己的能力。

請謹記,「自信心」和「自我感覺良好」只有一線之隔。或許,透過實際經驗探詢,先自我檢查自己,才是去評估別人之前,真正自己應該做的事。












10/10/2016

軟體專案的現實:解決人的問題




無論是否採用agile的開發方式,所有軟體專案,最大問題的來源都是人。

人的問題,通常會極現實的影響專案的進行。然而,妥善運用agile的精神和Scrum的方法,有機會讓人的問題降到某個程度。

某個朋友,姑且稱為K,在專案扮演專案經理的角色,遇到以下狀況:

我最近有遇到一個問題,不知道怎麼辦,下面的人一直做不到我的要求,或者動作很慢,即便壓日期給他,他還是沒辦法達到,但實際上它任務並不多,只是開test case,我不太知道怎樣push他,我又不想來硬...他只有這個任務 平常又常常看他在上facebook, line....覺得要當一個讓人喜歡的lead真的蠻難的....


這個問題非常典型。

以敏捷開發(agile)來說,解決方式似乎也很簡單。首先專注於優先項目,接下來根據事實檢視工作,最後才考慮能力問題。


一:專注於優先項目


每個人在Sprint之中一定有正在執行的項目。確保每個人都是「專注」於目前最優先的項目是Scrum master最基本的任務。

即便不是採用Scrum也一樣。團隊成員必然在某個時間點有一個特定任務。專案經理或領導者(leader)當然必須確保,在這個時間點他只會專注在這個工作任務上。

對於剛剛成立的團隊來說,要確保團隊成員專注於目前任務上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腳踏實地的「問」。在該成員一來辦公室的時候,就坐到他座位旁,親切的詢問他昨天早上在做哪些事情,昨天下午在做哪些,並實際上「看」到做的結果。就可以確定他是否專注,而能確定是否做到真正的效果。

整個詢問的重點都是在了解事實,而不是監督細節。因此每天頂多也只針對「需要幫忙的成員」,一起坐著看實際上的狀況。


二:工作檢視

以Scrum而言,每天的會議(無論是不是站著)就是為了統一工作情況檢視。完成就是完成,沒有完成即便是已經達到99%也一樣是沒有完成。當然,前提是在Scrum開始時有定義「什麼叫做完成」 - Definition of Done。

如果不是採用Scrum,則應該盡可能在團隊開始時,就先定義何謂「完成」。

以開test case為例,完成是指把要做的功能的test case詳述在某個測試文件管理系統上?還是只要先用excel或者wiki列出來即可?test case完成後是否要先讓團隊成員審閱,看看有沒有問題?要不要先估計每個test case執行會花的時間?test case的前置作業 - 例如建立測試資料等等,是不是也要涵蓋在其中?

當有完整的工作完成定義之後,要讓負責進行工作的人「決定時間」,而非「被決定時間」。

以軟體專案而言,任何超過2天的工作項目(task),都應該分階段完成。畢竟,就事實而言,一個人不可能「連續工作2天」,每天一定會停住工作,下班回家。而這些階段應該要有階段產出。以test case而言,假設有10個新的user story需要建立test case,則今天完成了4個,表示還有60%尚未完成。


三:能力分配

如果團隊成員的確很專注於工作,而且也對時間/產出有正確的體認。最後的問題就是「能力問題」

團隊成員的能力組成其實非常複雜而且麻煩,牽涉範圍廣。以軟體專案而言,能力並非只是撰寫程式,測試程式,理解規格等等。能否和其他人合作,也是能力的一環。

一個規模中等的軟體開發團隊(4-7人),如果有一個人的能力「極端」的差,確實會造成專案很大的問題。

在Scrum的情況下,這樣的問題在前兩三個Sprint應該就可以被控制。因為雖然他的產出差很多,但未來的sprint的進度,是以團隊能力來考量,因此Scrum master仍然可以有效掌握專案產出和進度。

在不是Scrum的情況下,可以先找到該成員的相對優勢。排定一些學習項目,來提昇該成員在這個專案中的相對優勢,並且在未來安排相對優勢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經濟學的「比較利益法則」,每個人一定會有所謂相對優勢:請參考這裡,和這裡

關於軟體開發團隊的個別能力,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每個人都會成長,但是....


每個人都會成長學習新知識和能力。但是!在中短期專案裡,必須先考慮個別能力與優勢。

換言之,團隊領導要像下象棋一樣,找到每個人的「專長」,能妥善組合專案,就是個好的領導者。

而差強人意的領導者,則是常常試圖規避個別成員的「缺點」,這樣比較不會出大問題,但也容易產生差強人意的結果。而最糟糕的領導者,則會把人當做圍棋,看到人非黑即白,見到專案漏洞時,看到有空閒的人就直接填塞。這在某些有數百個人的硬體專案或許可行(因為數量在此可以產生品質),但在軟體開發專案鐵定行不通。


2. 能力是綜合考量...


能力必須綜合考量「全方面」:例如是否好溝通,是否能處理複雜的設計問題,能否開放心胸的就事論事等等。不能僅僅考慮寫程式的能力。

另外,如果覺得整個開發團隊能力都很差。作為一個能自我思考的領導者,應該先思考自己是不是「問題的來源」,甚至要思考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作為團隊領導。


3. 讓不適任的成員離開...


讓不適任的成員離開,某些時候是個可行的解決方案。特別是某些企業管理派別認為,投入時間在不適任的人身上,他有可能變得適任,也有可能不會改變,然而投入時間太多,會造成專案延誤。

以Scrum的角度來說,這個情況不太會發生,因為2-3個sprint之後團隊速度已經確立,無論適不適任,專案產出速度不太會再改變。因此剩下的問題僅在於「換個人會不會更好」。而以中短期(3-6個月)的軟體專案而言,讓破壞性的不適任者離開,當然是解決方式,但不見得要「找另一個人進來」。






相關文章:人才管理心智圖為自己工作...



7/02/2016

如何學習Scrum


如何學習Scrum?

端看學習Scrum的真正目的,有三種方式可供參考:(1) 網路資源 (2) 收費課程 (3) 實際經驗


(1) 網路資源


很簡單,費用幾乎為零。

下載這兩個pdf,接下來,先不要上網查專有名詞,也暫先不要查字典,好好的先花時間看完。

* Scrum-institute 的 training pdf
* m-plaza 的 Scrum Guide pdf

然後,隨意上網找一些相關資料閱讀佐證即可。也可以自己做個類似這樣的簡單學習計畫

不確定自己有沒有學會?可以考慮花29美金考一下證照看看,請參考Scrum證照這篇

假如是剛畢業的大學碩士學生,英文閱讀沒有太大障礙的話,大概8-16小時應該可以完成。


(2) 收費課程 <- 不推薦


也很簡單,但是要花錢,大概7,000~20,000不等。


在google搜尋[scrum 認證課程],出現起碼5個不同的教育機構,其價格從7,000到20,000台幣不等,時間通常大約是2整天左右。衡量自己的時間和財務狀況,挑選離家近的參加即可。

這類型的收費課程通常會協助考取證照。在此並不推薦這個方式考取非技術專業之證照。

(3) 實際經驗


非常難!要花的成本看起來很高,不過他通常伴隨工作經驗的成長。

(a)基本作法:


首先必須要先參與開發團隊一陣子,在此期間必須要先用方法(1) 網路資源。用以了解Scrum的基本精神。

然後,只要運氣不要太差,加上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會變成專案經理,或者是團隊領導者的角色。接下來,由於自己已經擔任領導者角色,就在自己領導的團隊中,以務實的方式執行Scrum。其中一定會遇到阻礙,每當你碾平一個障礙,就更多一層對務實的認識。

基本作法其實也是最佳作法,如果是一個已經有足夠技術背景的人,而有意識的朝這個方向前進,在台灣大概3-5年就可以有很好的成果。


(b) 突破性作法:

和所有專案管理技能一樣,當不能付諸現實的時候,技能的本身就沒有意義。就像籃球教練沒有籃球隊可以教,沒有籃球比賽可以參與的時候,籃球教練等於沒有付諸實踐的意義。

要有突破性作法的原因在於:

* 企業組織長久以來沒有真正agile的精神
* 在創新小公司任職,架構混亂,以完成事情為優先
* 自己並不是團隊領導,但希望能改變團隊
* 剛畢業,沒有領導管理經驗
* ...


然而,在這些外在因素不利的情況下,如何有Scrum實際經驗?(突破性方式的概念可參考這篇。)

簡要的說,自己起頭一個專案,無論是跨界虛擬專案,還是開源(open source)專案,還是到便宜的外包市場找南亞工程師加入的專案。當自己開啟專案時,自然就可以確定,如果要採行Scrum,不可能會有其他外界因素,所有成功與否的因素都在於自己。當然也是靠自己來碾平困難。

一旦個人的能力提昇,自然就越能貢獻現在的團隊,現在的組織,更容易體會團隊合作的可貴。






10/23/2015

職業生涯的突破(基於務實的三步驟)



大部分技術人員,除了運氣很好之外,工作了幾年之後,幾乎都一定會遇到某個的瓶頸。


瓶頸可能是:無聊,無法升遷,無法勝任,人際關係,受外界誘惑,想要創業,太忙碌沒有自己的生活。

人總是有太多可以不滿的地方。但是光是在嘴巴抱怨,在心理咬牙,其實一點也沒用。

若真覺得有瓶頸,總是要有方式來突破。而我可以保證,任何技術專長的人,一定可以靠以下三個作法找出突破點。

(1) 了解事實


第一步驟,先取得自己的事實。這裡的事實是關於你的背景,你現在的工作的所有事實。不多不少的事實。Nothing more。

你要先了解事實,而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事實短時間不會改變,而想法常常變來變去。

例如:你是研究所畢業,現在約有800K存款,你現在月薪70K是事實,每天9am上班7pm下班是事實,你在公司目前做的事情是事實,這個公司目前年均毛利約15%,你過去6個月不曾去其他公司面試是事實,你有4個工作經驗是事實,你最後待的公司已經做了2年是事實,你沒有管理經驗是事實,你最後一次英文toeic成績是550分是事實,你老闆最後一次給你考績為B是事實,你的團隊有8個人是事實,你是其中第3資深也是事實,創業失敗率很高是事實。...諸如此類請列出重要的事實。

你想要東西和你的想法,不是不重要,而是你「暫且」不考慮。這點很難,但是很重要。記住,你的想法很重要,但是現在暫時先不要理會你自己的想法


你的想法,例如:外面有更多好機會,每天上班很累,這公司很爛,薪水太少,履歷表足夠讓你找更好的工作,你在團隊里很重要但是老闆不重視,其實英文也變好了阿但是沒出差機會,對公司忠誠度很高,創業好像很不錯。...諸如此類是你的想法,有可能是事實,但也不見得是事實。


(2) 取得選擇權利


當你真正了解事實,才能執行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根據這些事實,取得選擇權,在這過程中還可以蒐集更多事實。例如,你可以去一些幾個公司面試,有些會給你offer,有些會拒絕你。這時候你的事實清單就可以多了一些可以的選項。

例如:
1. A公司你要求75K薪資,但是他拒絕給你offer。而對B公司,你提出71K的薪資,並取得offer。
2. 你跟天使基金談好可以取得500K初期投資。但是這個初期投資需要辭職才行。
3. 你撰寫了新的計畫,打算跟老闆提出來。
4. 如果不工作,你會去歐洲玩一個月把存款花光。

總之,以這個階段你有五個選擇,第五個選擇就是現在的狀態,什麼都不做。


(3) 選擇並且行動

第三步驟,就可以加入你個人的想法了,這五個選擇,是根據事實以及背景列出來的。而不根據你的幻想或者心情。無論如何,每一段時間(例如6個月)一定要做出現在有的選擇項目裡面的行動。

對!一定非動不可,即便是選項五,現在狀態什麼都不做也是一個你選擇的行為。做這樣的選擇,讓你在事實上有充分認知,如此心態上的結果就會截然不同,至少你一定會減少無謂的抱怨,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將心思投住在你的選擇上。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