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2019
極端簡單解決問題的技術:check-list (成為主管的31堂課)
軟體研發主管應該要能順手使用許多解決事情的技術,例如甘特圖,流程圖,心智圖,時間序列圖等等。然而有時候,簡單的check-list 檢核清單能夠快速統一想法,解決問題,特別是在情況複雜紊亂,但又需要統一某種結果的時候。
案例:S公司擁有橫跨數個國家的雲端營運團隊(devops),但就如同許多創新公司一樣,營運團隊一開始並沒有統一的流程,許多devops會自行發布想發布的服務,造成其他人的困擾。更有甚者,在預期有大流量的時候,常常忽略許多小細節沒有處理,然而又常常有很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
檢核清單check-list的概念很簡單,跟SOP有點類似,就是列出一串要有的事情,當有的時候就打勾。最簡單常見的例子就是旅行攜帶物品清單,如下:
[ ] 護照
[ ] 美金
[ ] 變壓器
[ ] 盥洗用具
[ ] 雨傘
你大概會覺得簡單到不行的東西有什麼好說得?在快速成長的團隊中,有許多工程師都想要以「自動化」的CICD以及系統監控來解決問題,這當然是合情合理,但是在完成之前呢?很多事情是需要「時間」來完成,在能夠自動化之前,人工仍然避免不了。更有甚者,許多事情可以自動化,但是決定的方式卻無法自動化。
以該案例的情況來說,預期有大流量的活動時,可以在前幾蔫由主管決定一個清單,例如googlesheet 或其他文件知會所有相關人,例如:
[ ] 在N月O日P時,所有人停止部署服務
[ ] 在N月O日Q時,A負責檢查可承受的流量
[ ] 在N月O日R時,A與B討論並決定要額外擴增多少服務
[ ] 在大流量活動日的 D時起到E時止, C負責監控系統流量,
[ ] 在大流量活動日的 D時起到E時止, A/B/K 各負責某某系統的服務正常性檢查
....
這個清單可以很長,但是清楚揭示所有人在大流量時應要負責的工作,送出之後即便有問題,也可以就事實來討論。以軟體團隊而言,check-list必然包含三件事情 (1) 直接負責人,通常只能是一個人名 (2) 時間:預計完成時間 (3)產生的結果:衡量這件事情如何被完成。
10/28/2018
企業巫醫:手寫的工作筆記,讓你跨越困難
筆記本加上一支筆,大概是最便宜,最容易改善工作的工具。
網路上有非常多「如何做筆記」的相關文章,特別是如何做學習筆記(例如這裡,這裡,這裡)。在職場上,特別是知識工作者,幾乎都有做記錄的必要,然而由於資訊工具的改良,許多人會改用手機,平板,電腦來做筆記。畢竟數位化還是資訊快速膨脹的主流。
在此並非建議走回頭路。數位化記錄,絕對是必要而且有幫助。企業裡面的知識庫,wiki以及追蹤工作工具(jira, redmine, trello等等),絕對是讓組織整體提高做事的透明度,持續傳遞經驗知識的最好方式。
然而,對於個人職涯發展而言,還是建議要透過工作筆記,來提升職涯發展,增加自己的能力與視野的人,最好還是擁有一套自己手寫記錄的方式。
原因如下:
(1) 手寫的學習效果遠遠超過打字
有太多太多研究顯示,手寫的理解與記憶效果,遠遠超過打字。請參考:這篇,這篇,這篇,這篇。或許有人會說,工作筆記又不是學校筆記,但如果深究這些研究會發現,其實概念相當一致,也就說,手寫某件事情,會增強對這件事情的「理解力」,「創造力」與「想像力」,然而打字卻不會!而廣泛知識類型的工作也是,職場上對事情的理解和掌握越高,越有想像空間,當然工作本身做得越好。
(2) 成本低
當然,現在平板也可以手寫,所以廣義地說,如果習慣的話,平板也是可以。然而,再貴的筆記本,其運用成本,仍然比平板低。除了價格之外,運用成本包含環境限制(例如要充電)。(3) 手寫讓思考聚焦
無論是用哪種輸入法,即便是最簡單的注音,只要一段時間,每個人的打字數度都會遠超過手寫速度。然而,正因為如此,手寫可以讓頭腦有思考聚焦的功能。腦中會自己思索,應該聚焦的關鍵,進而思考關鍵的意義,這對掌握工作的要點,並且讓一個人在繁忙工作中,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有絕大的幫助。請參考這篇。
那麼,要如何做工作筆記?
(1) 立刻買一本
假設你沒有筆記本,也沒有做工作筆記的習慣,那麼就「現在馬上去買一本」。習慣的建立是需要時間。不建議去買很貴的Moleskine筆記本,即使是代購團購的Moleskine也是頗貴。當然它的質感,可長期保存,書寫良好,硬殼和收納設計都首屈一指。不過其實隨便到文具店買不到一百元的即可。
(2) 上班中隨身攜帶,隨時紀錄
聽起來簡單,但要養成比帶手機更隨身的攜帶是有點難。無論是開會,還是座位自己位子上,確保重要的事情,都應該即時簡單的紀錄。筆記本應該是隨著時間紀錄。而且,並不限制記錄內容。如果是開會,建議使用心智圖的方式記錄。
提醒一下,筆記本並不僅止手寫手畫,也可以將重要的檔案email,直接列印貼在筆記本上。未來當重新檢視工作時,有莫大的幫助。
紀錄的內容以「事實」為優先,同時當然要記錄時間。工作記錄並非你自己的日記。雖然,這是自己私人的紀錄,但最好不要紀錄感想或情緒;而是確切記錄事實,因果,困難,解決方案,效果等等。
除了記錄之外,筆記可涵蓋「簡單計畫」,也就是「本來打算如何做」。例如,在工作中發現你對某技術不了解,於是你就在筆記本中草草紀錄一行「學習某技術」。隨即在這行字下面,就可以做得簡單的計畫,例如:1. 10分鐘上網查詢。 2.問一下某某同事。 3.在本週末練習此技術。
當你有任何打算做的事情,拆解成為執行的行動,簡單紀錄,日後就很快可以檢查這些行動是否完成,或者計畫是否要改變。
要注意!工作筆記是幫助你「動起來」的最好方式!
(3) 每月摘要,自我檢討
工作筆記,最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每個月找個20分鐘的時間,將過去一個月自己做的筆記認真看過。然而透過紀錄,回答自己以下問題:(a) 這個月我有做幫助公司組織哪些重要事情 (b) 這些事情做完了沒 (c)隨便換個人也能做這些事嗎? (d) 過去一個月我有沒有學到新事物(e) 有沒有遺漏重要的事情還沒進行。將這些問題,自我回答到筆記本中。
這種檢討方式,特別適合在坐捷運的時候進行。
筆記本加上一支筆,大概是最便宜,最容易改善工作的工具。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職涯發展受到侷限,或者遇到困難,而你又沒有做筆記的習慣的話,那麼其實不妨一試,只要長期累積必有成效。
10/19/2018
企業巫醫:就業大環境不好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曾有一次面試某碩士畢業社會新鮮人,他說:「許多企業找碩士實習生,都是讓他做高中生能做的事情」。
然後詢問說那麼為什麼大學或碩士在學的學生,願意去做這種高中生會做的事情的。畢竟,在台灣決定選擇實習也是學生的選擇,並非被強迫的。他的回答是:「大環境的問題,市場情況,不能怪學生,他們很多都涉世未深,不知道這些工作沒學習成長。既然是實習,企業就應該有"習"的部分。現在大環境是這樣,並不代表這樣是對的。」
接下來又再請教他,如果你是企業主,這些實習生比較無趣的工作,如果不找碩士實習生,應該找誰來做,他回答是:「可以找私立大學的學生」
其實觀念無所謂對錯,對於這位新鮮人的想法,每個人大概都有不同的解釋。然而有件事情倒是很重要,當環境不好的時候?應該要什麼方式解決?
(1) 個人永遠都有選擇
相較於生在阿富汗,敘利亞,烏干達之類的戰亂地區,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有選擇。特別是如果你上網看到這篇文章,就表示你能上網,同時也就表示你可以取得的資訊知識範圍遠比任何30年前的人多幾億倍。
當然,選擇多寡因人而異,但是當你心裡想著:「好像只能這樣」或者是「我這樣的背景就很找到更好的」或者是「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也許應該更廣泛的思考有哪些選擇。
有經濟壓力(貸款,家人等等)的時候選擇是比較少。大概不可能離開一個自己很不開心的工作,畢竟還是需要收入。但你仍然可以選擇「自我學習」。
為什麼要「學習」?很簡單就是因為要增加選項
(2) 如何增加自己的選項
不可否認的是,祖上積德的人,一出生選項就比較多。然而,選項少的人也不應該因此唉聲嘆氣。與其花時間抱怨大環境,不如花時間增加自己的選項。最簡單,而且最沒有成本的是:到公立的圖書館借書,透過閱讀來增加知識。擺脫經濟壓力的最重要的關鍵,而且增加選項的關鍵應該是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不過,學習知識技能也有不同的方式。有些學習時間長,有些較短。舉例來說,如果你突然之間想變成醫生,那麼至少也得花上7年,而且重讀醫學院幾乎是唯一可能。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手機遊戲專案經理,卻是有可能從零開始:先主動自願參與手機遊戲測試,再主動閱讀和QA有關的書籍,並開始投遞遊戲測試工作,例如這裡。透過變成遊戲產業的一份子,逐漸增加自己的知識能力...這樣確實是可讓沒有相關技術背景的人,進入遊戲開發的世界。
其他自我學習的議題可以參考這裡。
(3) 不要自我設限的方式
許多人會自我設限,而自己限制自己,是無法面對大環境的其中最最最大的原因。自我設限的情況例如:
「這個是某部門的人負責的,所以我就不想碰」
「我英文不好啊,所以就不考慮外商的工作」
「家裡有固定開銷,所以沒辦法亂換工作」
「我本來就不會讀書,不喜歡讀書,看到書就想睡覺」
「不知道怎麼開始」
「我就只能先這樣,不然也不能怎樣...」
這些即便都是事實,也對自己沒啥幫助。
然而,想要突破自我設限,最根本的方式是從累積「短期,有成效的事情」開始。例如,英文不好,就買本哈利波特1的英文版,每天花15分鐘讀一頁。累積習慣之後,再開始增強聽力。重點在於「每天只有15分鐘」,一次投入太多,非常容易放棄。
其次,找同伴一起。這就像是慢跑或健身活動,總是一群人比較有效果。人類畢竟是群居動物,在群體中容易自我約束自我成長。
最後,尋求資深的人意見。這也是為什麼網路上,常常有匿名發問,查詢資訊的原因啊。
6/24/2018
軟體工程師:換工作時如何談判薪資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 孫子兵法
軟體工程師:換工作時如何談判薪資
已經拿到Offer就沒啥好談了
軟體工程師在經過繁瑣面試之後,一旦從某公司HR(人資)拿到offer,其實薪資談判已經結束。在台灣,無論是本土還是外商,大多數都會由既有資訊:也就是履歷,面試評核,薪資市場參考,工作本身價值等等,給出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在給出之後,就表示此公司認定的市場價值。
薪資福利經過「談判爭取」有可能改變嗎?當然有,也因此許多企業巫醫,都會提供一些意見,例如包裝。但以軟體工程師而言,頂多是幾個%的差距,這樣的差距,遠不如這工作本身的意義來得重要。
另外一方面,倘若拿到offer時,無論經過什麼方式爭取,竟然可以取得15%以上的薪資差距,通常表示這個組織並不確定這職位應該帶給組織什麼樣程度的「價值」,換言之,組織裡面很可能因人設事。如果是在研究機構,這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是在盈利企業,可能是個警訊,表示用人主管與人資並不確定公司政策,更有甚者,公司其實沒有政策!
談判薪資的兩方向
因此,所謂談判薪資,其根本在於:在還沒談之前,就已經站在談判成功的立場。
方向一:人才市場。
同樣是軟體工程師,即便在同個城市,也因不同產業有極大的差別。在台北,如果求職的方向是傳統產業的IT部門,其薪資就大概不如銀行業的IT部門。
同樣的產業,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也有極大的差別。同樣是智慧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在印度外包城市班加羅爾,其薪資就遠不如新加坡。
同樣的產業,同樣的城市,同樣類型的工作,也會因為企業組織的市場定位而有所不同。組織急於擴張,自然就會提出高於市場的薪資水準。
方向二:個人價值
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很厲害的話,薪水自然就會高,就容易找到薪資高的工作」。然而,許多軟體工程師常忽略價值的兩個重點:(a) 其他人所認定的價值才是個人價值
自己認為自己很有價值,不見得是真的,很有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根據其他人所「實質認定」的價值才是真的。舉例來說,一個有N年工作經驗的軟體工程師,過去9個月,都只能找到月薪3.5萬的工作,那麼他在市場上實質價值就是月薪3.5萬。反過來說,如果一個有N年工作經驗的軟體工程師,他已經在目前的公司服務N年,最近的薪水是月薪10萬,然而,過去9個月他四處尋找更好的機會時,始終都沒拿到offer,或者拿到offer但是遠少於月薪10萬。這就表示他很有可能在現在的工作薪資是overpay,也就是目前企業可能高估其價值。
(b) 對組織有意義之產出才是個人價值
在徵才的過程中,偶有軟體工程師會覺得「自已都做一些沒有成長性的工作」或者透露「這工作無法讓自己持續成長發展」
這當然表示龍游淺池,組織可能受限於先天環境,沒辦法給這個軟體工程師更大空間。然而,這必須是此軟體工程師對組織已經有「大幅超乎期待」的產出,並且有「實質事實」才行。
建議的行動
作為軟體工程師,如果對你現有的薪資不滿,或者在目前工作領域上做得極度不開心。建議有以下實質行動
(A) 面試自己想去的公司
面試會讓你有機會知道「其他人」對你的價值判斷
(B) 把現在的工作做到超乎所有人的期待
如果無法做到這點,怎麼會知道自己的價值是提升的?又怎麼會知道下次換工作時,薪資談判已經處於不敗之地?
(C) 找到自己喜歡的市場缺口
這幾年來許多軟體工程師會前往中國,或其他成長中市場。這當然也是一種薪資成長的方式。然而,市場的缺口不見得只有成長中市場,即便在台北,也有許多職位和產業有明顯的軟體人才缺口。
找到自己喜歡的市場缺口,或許是個突破的行動。
舉例來說:過去半年來,DevOps在新創和有對消費性市場服務的公司就是個很大的缺口,此外,大數據在銀行產業似乎也是同樣缺口。
3/06/2018
何謂:資深工程師
在招募人才過程中,經常被問到「資深工程師的定義是什麼?」
以軟體開發的角度而言,資深工程師有三個面向:
* 技術能力
* 實質經歷
* 團隊合作
聽起來簡單,其實不太容易。
技術能力指的是對「現在使用的技術的直接掌握能力,以及持續成長態度」。
實質經歷指的是「過去曾經做過哪些事,取得哪些成果」。
團隊合作和前述的實質經歷略有關係,不過指的是「處在組織裡,透過自己的能力對組織造成正面的影響」
在人才招募中的過程,在有效時限內,對應徵者針對這三個面向判斷是否符合「資深工程師」是有點難。有幾個方式可供參考。
技術能力
現在使用的技術的直接掌握能力。最簡單的方式是設計考試或者實做作業,根據其結果來判斷技術能力。典型的證照例如SJCP, CCNA都屬於此類。當然, 也常有組織採取直接面談的方式來判斷技術能力。
直接掌握的能力,當然不包含應徵者,自我宣稱說:"這個我google的到",或者,"我不記得但是查得到"。畢竟大家都可以查得到,既然都查得到就不是判斷的標準。
技術能力的判斷上:考試,作業,面試各有其優缺點。簡單的說,人為介入越多,就有不客觀的判斷;但是,無人介入的純客觀單純考試,難以判斷設計概觀等複合的技術能力。
使用半開放性的實做作業,加上2人以上,事先決定好的面試結構,應該是比較妥善的方法。不過,請避免幾個認知偏誤:(1)月暈效應 (2) 羊群效應 (3) 觀察者效應。這些偏誤,在技術面試時會特別嚴重,因為許多人會誤以為技術面試很「客觀」,但實際上,所有面試都很主觀。唯有特別注意偏誤,才能盡量降低主觀性。
月暈效應:因為某些光環,讓面試官覺得應徵者可能很厲害,而沒有去驗證事實。舉例來說,有三十年程式設計經驗,又做過某些驚人專案,就假設此應徵者「隨便學什麼都會」。又或者某應徵者可能是網路傳說的「大神」,就覺得他可能很厲害對團隊很有幫助。
羊群效應:面試之後的討論,如果有人先有意見,沒意見的人可能就會追隨之前的意見。
觀察者效應:因為外表或履歷表的直覺或第一印象,而讓面試官試圖尋找錄用或者不錄用的證據。而非客觀的先收集事實。
最後,在技術上持續成長態度很簡單,能認知到一個事實「當自己學的越多,表示自己不會的越多」,並且真有實質行為-固定閱讀也好,非工作之外寫程式也好,其他任何實質行為佐證對資訊技術有成長喜好。
實質經驗
所謂資深,當然表示在軟體開發類型的工作上,有很多經驗,並且這些經驗取得成果。資深的實質經驗,通常包含「好事」以及「壞事」。更重要的是,經歷過的壞事,知道如何真正改善它。並且認知到,不是所有錯誤都是別人的錯,必然有自己的錯。
面試實質經驗也一樣要破除上一段的認知偏誤。就不再贅述。
團隊合作
資深工程師,能體會真正的團隊合作要素:(1) 技術溝通透明 (2) 控制進度透明 (3) 立基於事實的溝通技術溝通透明是指:任何單純技術上的選擇,使用,表現,都是透明的。簡單的說,能真正了解技術完全不需要任何的隱瞞性。
控制進度透明是指:了解透明進度對團隊非常重要,並也了解:控制進度的單位是時間,而不是工作內容。
立基於事實的溝通是指:雖然許多事情必須要有假設和猜測,但就工作上的決定,必須要盡量立基於事實。舉例來說:「我覺得最近的release可能會有問題」這就是一種猜測的說法,然而:「最近的release並沒有執行回歸測試,所以我覺得可能會有問題」這也是一種猜測,但卻是立基於事實的猜測。
10/17/2017
工作中速度與效率的迷思
孫子兵法:兵聞拙速 未睹巧之久也
媒體大亨Rupert Murdoch:不是大的打敗小的,而是快的打敗慢的
工作中的速度與效率常見有幾種迷思如下:
速度的相對論
在職場上,速度時常是相對的。
有個笑話最適合描述這樣的相對論:兩個好朋友去非洲野營,在帳篷睡到半夜,聽到有獅子在附近低鳴,似乎打算把這兩人當作食物。其中一人開始穿衣服鞋子,另一人惶恐地問「我們有辦法跑得比獅子快嗎」,已經穿完鞋子正在做熱身操的那位仁兄回答:「我不需要跑得比獅子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
然而,相對論的確有其迷思與限制。例如,在大型企業中,或許你已經是個主管,相對於其他同事,你也有創意,而且你辦事速度也很都快,看似一切穩當。但是有一天,你所屬的部門被公司老闆出售給外國企業,而該企業也表明只需要技術人才,不需要主管階級時,你才發現原來速度的比較對象,不應該僅僅是在自己的組織之中。(沒錯,這裡說的是HTC最近的賣部門給google的事情)
過程與結果的本末倒置
速度應該是「過程」,而效率和產出,才是「結果」。
把速度當作結果等於是本末倒置。
所以,讓網頁的使用者回應時間,從2.5秒,加速到0.25秒,看似一個有指標性質的結果。但已產出的觀點來看,其實可能是要達到「服務更多使用者」「增加效率」或甚至「減少電費」這些確切結果的「過程」。
工作中單以「速度」作為結果的績效指標,很快就會導致局部最佳化的組織問題。
沒有目標的ASAP
當詢問同事/主管說「請問這件事情應該何時完成」,如果時常聽到ASAP-as soon as possible 越快越好,而沒有具體的解釋,其實是危險的指標。
沒有具體衡量的速度,可能導致幾種錯誤想法:
(1) 這是不計一切代價要越快完成越好的事情,即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遲,因為一旦完成就會有很美好的事情發生。這樣的想法過於革命性的危險,事實上,僅有極端少的事情是不計一切代價,連生命都可以不要的。
(2) 每個人的時間感受不同。也許CEO的告訴中間主管的ASAP,在當時他的心中是指3個月,而中間主管告訴工程師的ASAP,在他當時的心中是指3個禮拜,可是,工程師的感受可能是5天。最糟的情況是,工程師會誤以為ASAP表示可以犧牲品質,如同上段所述,是可以不計一切代價達到速度。
(3) 有太多事項都是ASAP時,表示根本沒有設定正確的目標以及優先順序。
附註,關於速度突破職場困境,請參考這篇
9/19/2017
如何建立一個還不錯的部落格(blog)
The only thing you really have in your life is time. And if you invest that time in yourself, to have great experiences that are going to enrich you, then you can’t possibly lose. (Steve Jobs, Entrepreneur)
你真正擁有的其實只有時間,如果你把時間用在投資自己,得到很棒且能豐富你人生的經驗,你不可能會失去什麼。」 史蒂夫‧賈伯斯
部落格和Facebook(臉書), twitter, instagram有根本上的不同。相較於快速的互動,部落格更具有長期性,也因為長期性,讓近年來的知識型部落格(註1),成為一個需要長時間投入,也可能會長時間回收的事情。就短期行銷而言,部落格或自己的網頁,遠不如fb的粉絲團或twitter的密集短暫貼文。然而,就長期內容累積,擁有比較完整的表達敘述來說,自有網頁或者部落格仍然比較適合...只是要投入比較長的時間。
關於生活類型的部落格可以參考註2,在此謹分享專業類型的部落格。
專業人士為什麼需要有自己的部落格
這裡的專業人士是指:工程師,程式設計師,法務專家,行銷人員,心理諮詢,作者...等等。和一般生活類型:旅遊,吃喝玩樂...的訊息傳遞有很大的不同。很有可能專業類型的部落格,僅在特殊情況下會被陌生人看到,大部分是「為了自己而寫」,而長期累積之下有很多好處:
1. 提升與反思
教學相長,當你能把一件事情表達清楚,表示你對這件事情了解得更清楚。在寫作的同時也更容易發掘自我問題。
2. 資訊傳遞
某些專業領域有自己的知識瓶頸,或者想要傳遞和其他人略有不同的觀念。一篇簡單清晰的部落格文章,就可能會達到效果。例如:Scrum認證,不要再浪費錢了。這篇是對於Scrum認證的反思,在google search "scrum認證"的時候已經會出現在第一頁,讓想要考Scrum認證的人,可以多一個參考觀點。
3. 專業行銷
由於退休新制的實施,現在換工作的門檻越來越低,而專業人士必須要能展現與行銷自己的能力。履歷表或者linkedin固然是好方法,但是有效的,長期的分享自己的能力與觀點,更能展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請參考這裡,與這裡。
但請切記,部落格只是「額外」產生上述三個好處,自己寫的愉快才是重點。
工具選擇
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網頁,部落格。想要開始,自然要先選用平台/工具。當然,已有許多部落格文章在討論「部落格」工具的選擇。例如:
* 2017部落格平台調查報告 :這篇主要是討論收費的平台
* Blogger 和 wordpress的比較 :如果懶得研究太多免費平台,考慮這兩個就好。
假如你是資訊專業者(程式設計師等等),自己搞台電腦或者VM,自建網站,也是個好玩的方式。但如果不是為了好玩或者學到網站營運的技術,就專業分工的角度來看,採用成熟的平台或許更好。例如:你也不會自己host email server對吧?
不過其他類型的專業人士(心理諮詢,牙醫,法務人員,行銷,業務,作家,顧問等等),採用現有的平台是最簡單,效果穩定,而且不用花太多時間處理雜務。
在還沒有決定怎麼做之前,有幾個建議:
1. 如果你不想要廣告,未來也不打算透過部落格廣告賺錢,不建議用痞客邦這類型預設有廣告的平台。
2. 網址名稱很重要。現行第一層網址,例如.com,已經有超過1000個可以選。也表示不要太特殊的網址也並不貴。以你現在看到的這個blog網址:5233.space,一年也不到300台幣,第一年還是特價70元台幣而已。
BestProgrammerInTaiwan.com 五年,2242台幣 |
3. 如果你的讀者群,不包含中國大陸(註3),那麼免費的google blogger會是最佳選擇。因為即便綁定「自己的網域」名稱,它仍然免費。以你現在看到的網域www.5233.space,就是在godaddy買了網址名稱之後,綁定到google blogger上。
建立的基本步驟
如果對於建立部落格還沒有計畫?可以考慮採用以下方式:
1. 決定目標
最好有個清楚的部落格專業範圍。例如:心理諮詢,程式設計,軟體工程,如何創業等等。決定目標也比較容易決定名稱和網址名稱。
範圍可大可小,而範圍大小各有優勢與缺點。
2. 建構平台環境
沒有太多考量的話,就...(a) 直接到blogger.com建立一個自己的部落格,
(b) 到godaddy.com買個不會太貴的網址。建議直接買5年。因為部落格需要長期經營,5年的網址,通常也不過2000台幣。
(c) 綁定godaddy網誌到blogger.com,請參考這篇說明。
(d) 寫2-3偏草稿
(e) 隨意試用一下Blogger.com的設定
3. 持續撰寫文章
最好能維持每週一篇,每年50篇的速度。專業部落格是不太適合一天一篇,實務上也不太可能。
要持續不間斷撰寫文章,才能迫使自己持續不斷的在專業上成長。
4. 定期檢視
定期檢視部落格文章數量與分類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當部落格文章達到一定數量時,可以和自己的linkedin以及履歷表連結。
5. 橫向連結
無論有意無意,橫向連結同類型文章或網站,是建立一個還不錯的部落格的要件。
如果你還沒有確實的實施計畫,可在此索取「建立部落格一頁計畫書」,可以確實並腳踏實地的建構自己的部落格網站。
註1. 這裡指的知識型部落格,是非「吃喝玩樂型」的部落格。然而,以pixnet為例,絕大部分訪客數多,能用廣告賺錢的的部落格,都是屬於「吃喝玩樂型」。請參考排名:https://blogranking.events.pixnet.net/
註2. 成為人氣部落格的方法,生活部落格5步驟,部落格衝人氣的方法...
註3. 因為截至目前為止,大陸長城會擋住大部分google的服務。
9/04/2017
面試的前晚準備 - 極簡計畫書
無論你是社會新鮮人,還是職場打滾了十幾年的老鳥。當你準備要去工作面試的前一天晚上,有計畫性的準備面試,絕對比沒有任何準備來的好。
職場新鮮人自然會從網路或其他地方,獲得許多面試準備的要領,試圖做到面面俱到。然而,已經到了前一天晚上的話,要抱佛腳也應該要有正確的方向。例如,努力準備英文自我介紹,大概就不是一個前一天晚上能做的好方向 (註1)。
職場老鳥,即使已經是工作N年以上,應徵的是資深技術相關職位,在前一天晚上「提升技術能力」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過,卻可以準備好自己的強項,來增加面試成功的可能性。
某些資深職場老鳥,通常有「知我者伯樂,不知我是你的問題」,「良禽擇木而棲,這塊木頭反正也不好」的想法。這些想法不見得是錯的,然而,這不應該是「不做面試準備」的藉口。因為無論該公司好或者不好,既然要前往面試,你的唯一目的應該就是「被錄取」,而錄取之後,再來考慮要不要答應還不遲。
而面試前一天的準備,對資深技術人員來說,其實更簡單,並且也很容易讓面試方看得出你的資深價值。舉例來說,準備「要問」的問題,對資深老鳥就非常重要,這些問題的重點不在於獲得「解答」,而是在於讓面試者知道你的資深程度和專業性。
某些資深職場老鳥,通常有「知我者伯樂,不知我是你的問題」,「良禽擇木而棲,這塊木頭反正也不好」的想法。這些想法不見得是錯的,然而,這不應該是「不做面試準備」的藉口。因為無論該公司好或者不好,既然要前往面試,你的唯一目的應該就是「被錄取」,而錄取之後,再來考慮要不要答應還不遲。
而面試前一天的準備,對資深技術人員來說,其實更簡單,並且也很容易讓面試方看得出你的資深價值。舉例來說,準備「要問」的問題,對資深老鳥就非常重要,這些問題的重點不在於獲得「解答」,而是在於讓面試者知道你的資深程度和專業性。
「面試前一天的準備 - 極簡計畫書」
計畫書的目的是在面試前的晚上,約1.5小時之內,用合理的技術方式,盡可能提高自己既有能力的展現,藉此提高面試成功的可能性。
使用步驟說明
(1):找到組織背景資料。 [15分鐘]
在組織相關資料區塊中,填入公司組織名稱,代表人,營業額,毛利率等等可以找到的資料。
如果是營利組織,幾乎一定能透過名字或者統編,找到基本資料。非營利組織或者剛起步的新創事業,可能缺乏某些資料,但是可以將難以取得的資料當作「要問的問題」。因為,專業人士,通常會問出真正關鍵性問題。
如果是營利組織,幾乎一定能透過名字或者統編,找到基本資料。非營利組織或者剛起步的新創事業,可能缺乏某些資料,但是可以將難以取得的資料當作「要問的問題」。因為,專業人士,通常會問出真正關鍵性問題。
(2). 要問的問題: [35分鐘]
要準備問對方的問題。現在的面試,幾乎都會讓被面試者發問,而這段時間難能可貴。因為,這些問題是100%可以由自己控制,也就是說自己可以決定要問什麼,也可以決定不問。因此,面試前一天,反而應該花多一點點時間在準備「要問的問題」。
要問的問題的「真正目的」是要讓面試者認定你的能力和潛力,而不是你真的想要知道問題的答案。因此,最最最愚蠢的問題,莫過於詢問公司福利,社團活動,上下班時間,哪邊可以蒸便當,之類的無聊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是透過人資或上網搜尋取得答案,而非浪費在寶貴面試時間上。
要問的問題至少要準備7-10題,而可以視面試情況決定要不要問。
基本問題像是:
- 如果我被錄取了,我在到職前3個月,要完成哪些具體工作內容?
- 目前這個職位,是因為有人離職而要找取代者,還是一個新職缺?此職位已經懸缺多久?
- 請問您如何評估一個人適不適合這個職位
- 面試到目前為止,你覺得我是否適合此職位
至少必需要準備2-3個進階的技術性問題,技術問題並非指「特定的技術」,而是指「讓你側面了解更多」的問題。例如:
- 請問您會在這裡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 目前這個團隊,曾經遇到最大的障礙或困難是什麼?
- 請問您擔任這個團隊的主管已經多久了?
當然,進階技術問題通常比較敏感,在開口之前應該要客客氣氣的說「如果不方便講也沒關係」。
請在表格中,挑選要問的問題,並且在備用欄位,填入你自己想到的問題。
(3). 被問的問題: [30分鐘]
面試者在面試的時候,手上一定會有你的履歷表。無論你之前對你的履歷表有多熟悉,在前一天晚上,應該再次看一下當初你寄出去給該公司HR的履歷表。
因為,要從中找到「以面試者的角度,認為需要在確認」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可能被問的問題,簡單準備一下解答。
技術專業性的問題,對於職場新鮮人,需要再次確認「真實性」,以免被人認為誇大能力。因為,職場新鮮人通常的確會「誇大」自己已經有的能力,例如其實只是在學校學過c語言,寫過幾個作業,通常就會把c語言當做「自己會的程式語言」,但是這和職場上的「會」可能有些差距。
而對於職場老鳥,只需要注意一下「曾經做過的事情」和「曾經有的貢獻」即可。
例如參與的研發團隊人數,自己扮演的角色等等。履歷表上的明顯缺陷,才是一定會被詢問的地方,例如某個工作僅做了6個月,或者在前一份工作到今天有3個月個空閒時間。
請根據表格,檢視履歷表,並且填入自己的模擬問題和可能的回答。
(4). 面試的時間地點交通方式與服裝。 [5分鐘]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不過確實有一定比例的人會過於緊張,太早或者太晚抵達。也甚至有人壓根就忘記面試時間或地點。
前一天晚上應該確認一下面試時間或地點。
某些職位(業務單位等)可能對服裝有一定的考量,當然也得花一點點時間準備。
(5). 面試之後?
無論面試的好與壞,其結果一定要誠實的記錄在計畫書中,因為它可以作為自己下一次面試的參考。
結果只有分成兩種:錄取或者不錄取 - 無論原因為何。有些組織會考慮資深人員的面子問題,可能會用「目前組織人事凍結」等等軟性理由,不過對面試者來說,就只有錄取和不錄取兩種結果。
難以回答的問題:在這欄中,盡可能就自己的記憶,記下自己覺得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是技術性問題,表示自己有技術需要加強。如果是其他問題,也應該記錄起來作為參考。
這個計劃書,應該自行根據面試的公司不同,做不同的調整。極簡計劃書僅是在你沒有更好的主意時,提供參考而已。
按此索取極簡計畫書。
註一:英文能力確實是許多工作的加分條件,但前一天晚上,臨時抱佛腳準備英文自我介紹,對英文本來就不好的人其實一點用都沒有,而對本來英文能力就已經很好的人,也幫助不大。
12/15/2015
資訊科技學生畢業後只想當SA/PM (三個創意作法)
很多畢業生,資訊相關系所,擺明就不想要寫程式,但是卻又想要加入資訊科技產業。老實說如果是做行銷(Marketing) ,業務(Sales),或者支援類型工作(admin, finance)倒是也無不可。
只是很多資訊科技學生,似乎想要當SA(系統分析師)或者PM(專案經理),也許只是覺得名字好聽,或者認為:既然是資管學生應該做點管理工作也不為過。
這種想法其實很危險,也不可靠。
系統分析師(SA, System Analyst)扮演的角色在各公司都很不同,有些很像是業務助理,有些是專案經理的小跟班,有些是扮演IT對外採購的角色,不一而足,單看是去哪個公司。
而專案經理(PM, Project Manager)情況可能稍微好一點,顧名思義就是:負責某一個或者一些專案的進行。20年前PMP證照流行的時候,專案管理本身被視為一門複雜的學問,當然在軟體或者新創網路科技產業,PMP那套不太可行,Agile/Scrum/XP 等等方法論興起,讓PM多少都不太可能單純只做管理。
不管如何,缺乏實務經驗(指的是起碼3-4年努力寫程式的經驗)就去做SA/PM等同於是碰運氣,就算花大錢去取得PMP證照以及其他相關證照,也沒什麼用。這就像是從來沒打過籃球的人,想要當NBA籃球教練一樣幾乎不可能。
雖然很不贊成這樣的事情,但與其碰運氣,不如提供實務作法。
(1) 創意一:讓自己真實變成SA/PM (要花一點錢)。
在學校的專案課程中,讓自己變成PM然後讓某同學變成主Co*(註一) 是絕對沒有用的。任何有經驗的主管,一定看得出來你只是負責動動嘴巴,補補文件。
你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例如100美金,然後想一個app的好主意,到outsourcing網站,像是upwork.com,雇用一些印度,巴基斯坦工程師,實際上幫你寫程式,這時候你100%是PM,你控制了整個專案的進行,負責製作需求與控制工程師進度。更好的是,這還是個跨國專案。
不過,實際上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失敗率很高,特別是假如這次你第一次當PM - 這裏的PM同時兼具Project和Product。因此,對此創意方式要有正確的期待,也就是說事情的成敗並不是重點,而是在此過程經歷了什麼。這非常接近NBA例行賽開打之前的練習賽,練習賽獲勝固然可喜,但比勝利更重要的是團隊的磨合以及戰術的演練執行。
註一: 主co = 負責主要coding。這個名詞是最近幾年面試學到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這個專案課程,程式都是我寫,事情都是我做,其他人出嘴巴。
(2) 創意二:組織同學來做專案
等一下,前一段不是說在學校專案當PM然後某同學來主co是絕對沒用的嗎?為何這裡又說要組織同學來做某專案?
不一樣是,組織同學來進行非課堂的任務,遠比修課需要的專案來得困難,但是更實際。
第一種可能是,到市場上接專案本身到不是問題,因為一開始取得專案的目的,並不是獲得高額利潤,因此價格競爭是有可能的,畢竟你的目的是要取得成為SA/PM的事實,並不是真的要從專案獲利。
然而,業主可能也知道,這種情況下的專案可能不見得做的很好,因此價格競爭有時候也沒太大用處。
第二種可能是,自己找事情來進行。十幾年前BBS風起雲湧的時候,大部份架設BBS的人,都並非學校課程,也不是因為賺錢獲利,只是覺得好玩有趣。架設BBS讓當時的學生取得寶貴的UNIX(FreeBSD等)的營運經驗。如果想當PM,也可以自己找事情,組織同學來進行。不過通常這種情況需要是以技術強度來領導,因此遠比接專案困難。
(3) 創意三:尋求業界導師
由於linkedin和其他社交工具的發展,很容易可以找到業界資深的學長學姊。只要是在他們時間允許的範圍,很容易可以請求協助。當然,每個人的時間有限,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互相幫忙,互蒙其利。當你在與不太熟悉的人聯繫上之後,可以用交換的方式,讓他們指導你,並且為你的成就背書。
舉例來說:你可以作為業界導師的私人虛擬助理*(註二)一段時間,幫他處理非機密的相關業務,例如,調查研究競爭對手產品,處理文件,處理linkedin或者其他socail media的日常文章,業務聯繫等等。而作為交換的是:他可以指導你實務專案上"他實際上做了什麼"。數個月後,你甚至還可以取得業界導師的背書以及推薦。
另一個做法是尋求成為學徒的機會。學徒制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學習方式,在某些情況下,學徒制度非常有用。如果你是一個剛進學校的研究生,尋找指導老師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如果你是一個畢了業就想要當SA/PM的人,找到正確的業界導師,會讓你事半功倍。
我們會在未來的文章探索學徒制與軟體專案發展的關係。
* (註二):關於虛擬助理,請查Virtual Assistant
沈思
如果本文對你沒幫助,還請與我們聯繫取得免費協助。1. 再次強調,在沒有技術背景的情況下,最好是別真的想做SA/PM
2. 如果真的想做,那麼務必考慮這三種方式。
3. 當你想要什麼,執行的方式如果是「碰運氣」或者「期望別人給」永遠都是最糟糕的選項,想要什麼最好是先構思自己要怎麼取得。
Labels:
外包,
自建團隊,
委外,
國際化專案,
培育人才,
專案管理,
創意,
就業 搞定工作問題,
業界導師,
跨國,
學徒,
apprentice,
mentor,
outsourcing,
project management,
training talent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