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2017
二氧化碳監測與Raspberry PI
Raspberry PI 或稱樹莓派,是最近幾年蠻有名的微型單版機電腦。最新版本(RPi 3)仍然是約略名片大小,但擁有1G RAM 加上 64bit ARMv8使它能做的事情已經和一般的PC沒有太大的不同。
這對純軟體工程師來說,是一個很容易介入IOT硬體的開始。早期,需要嵌入式系統(Embedded System)或者對各類硬體輸出入有一定了解,才能做一些有趣的應用,而現在由於RPi的關係,讓這些應用的門檻降的非常低。
因為RPi已經可以運行各類Linux Distribution,FreeBSD 甚至Windows10。讓軟體工程師可以直接撰寫有趣的應用程式,降低考慮硬體的問題。
不過,「降低」並不代表完全不需要考慮硬體問題。實際上很多市面上的硬體零件,其規格和輸出入方式各有不同,還是得有基本了解或者「取得範例」,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以市面上容易買到的「攀藤CO2模組」為例,它的文件相當的「精簡」,也沒有任何範例程式,因此需要自己想像一下官方文件到底在說什麼。
想跳過以下冗長說明的,可以直接看這個python範例。
官方文件提及這個模組式需要用標準序列埠Serial Port連結。因此可以想像就是把Raspberry TX/RX 和這個硬體的 RX/TX對接,並且硬體需要5v的電,也要接到Raspberry的5V輸出以及接地,因此就是4, 6, 8, 10這四個pin腳。
接上之後,需要送出指令,這個模組才會運作。根據中文官方文件,你需要知道指令,以及把指令組合成7個bytes然後送出。
但是其實,這個裝置也只有一個指令,也就是0xe3,上面述的DATAH, DATAL其實是填0,而不是如同文件上「打X」。由於只有一個指令,所以校正數字當然就一定也只有一個可能。簡單的說,其實只要(而且也只能)送出以下資料到serial port即可:
[ 0x42, 0x4d, 0xe3, 0x00, 0x00, 1, 114]
#python 範例程式節錄 送出serial port
ser = serial.Serial("/dev/ttyAMA0", 9600)
init_cmd =[ 0x42, 0x4d, 0xe3, 0x00, 0x00, 1, 114]
for c in init_cmd:
ser.write(chr(c))
上述程式在RPi中會預設serial port已經不作為TTY (終端機)使用,因此才能直接對/dev/ttyAMA0執行輸出入。由於RPi預設serial port(8,10)式作為終端機使用,因此請記得disable它,並且重開機。
接下來,根據文件的內容,需要接收(讀取)一個12個bytes的資料,資料內容也都是固定,真正有意義的是第五和第六個byte,這兩個byte應該組合成一個數字。這個裝置最好的地方在於,它的數字已經是CO2的PPM值,這比某些其他公司的裝置還需要用各種方式換算方便許多。
兩個bytes組成一個數字的方式很多,例如可以把第一個位數利用 << 位移8,然後加上第二的位數。當然也可以把第一個位數*256加上第二個位數。
#python 範例程式部分節錄
while True:
count = ser.inWaiting()
if count >= 12:
recv = ser.read(count)
h8 = recv[4]
l8 = recv[5]
print(str(ord(h8)*256 + ord(l8))+" PPM,")
最終結果就是,會有個Raspberry PI可以監視並且告知附近環境的CO2含量。
在辦公室監視一整天的結果非常明顯,上班前的CO2含量比較低,人越多的時候CO2含量會快速增加。連續兩日,都是在每日下午5點到達最高峰,接下來逐漸下降至隔天開始上班為止。
4/20/2017
數據分析 - 獵人頭如何從Github尋找人才?
前陣子遇到某特殊的獵人頭hunter公司(參考:這裡),竟然是透過分析統計在github, gitbucket的程式庫,來找到軟體人才。
目前,github使用者數量仍屬商業機密,但估計約在2千萬左右(參考:這裡)。當然,使用者大部分從事軟體相關的行業。
資訊科技,特別是軟體的實際成果,容易在網路上展示。因此,如果要找到「軟體開發人才」,github是一個很好切入的地方。一般獵人頭可能會人工搜尋,但身為工程師,當然是寫程式找到大量資料。
從github找人,這做法有一些顯而意見的好處:
1. 有可能看到此人實際上寫的程式碼
2. 有可能了解最近此人的工作範圍
3. 很快找到此人的聯絡方式(email)部落格或其他技術相關資訊
4. 有可能找到此人合作對象
5. 有可能看出此人的英文語言能力
當然也有些顯而易見的缺點:
1. 當然找不到那些不在把專案程式擺道github的人
2. 此人可能只是擺放玩樂性質的程式
3. 只能有機會看得出技術能力,非技術能力仍然需要其他佐證
4. 資料範圍過大,很難逐一肉眼看完
雖然我不是獵人頭,但基於工程師的精神,就嘗試一下解決「資料範圍過大,很難逐一肉眼看完」的問題。看是否能透過程式取得並處理gitbub資料,找到潛在挖角對象清單。
實際上做的步驟如下:
1. 了解gitbub資料如何取得:
github提供api可供程式使用。和許多Web Service一樣,也有完整的文件,請參考這裡。
2. 以程式取得少量測試資料
github的web api測試起來很簡單。舉例來說,如果你已經登入github,用以下這個URL request就可以找到,以javascript與nodejs為關鍵字的所有程式庫:https://api.github.com/search/repositories?q=topic:javascript+topic:nodejs
當然,他的回應是json格式,需要簡單地用程式轉換。例如下圖,乃是搜尋和javascript相關,並且其位置在台灣的使用者:
測試資料回傳乃是json,調整格式成為csv,以便於日後在excel做簡單分析。
3. 了解測試資料內容
如果已經有在使用github,那麼對於回傳的資料應該很清楚其內容意義。
如果不太了解github,就需要找對軟體版本控制系統有些認識的人幫助瞭解其含意。
這上述的範例:「搜尋和javascript相關,並且其位置在台灣的使用者」來說,程式會刻意收集following(有多少人在跟隨這個人的更新),follower(這個人跟隨了多少其他人)。此外,程式會額外計算push和javascript相關的程式庫的次數,取名為work,表示和javascript的相關工作在過去一段時間的次數。
4. 撰寫簡單統計程式,大量取得資料
當然,這個程式就放在github上。請參考這裡。
程式本身是python撰寫,需要有github帳號密碼才能使用。
5. 結果
以上述範例:「搜尋和javascript相關,並且其位置在台灣的使用者」大量取得資料並且「過濾可取得公開email」的人數一共是661筆。並且取最前面的199筆,給熟識的headhunter (獵人頭) 鑑定看看是否有效果。
目前的回應都是此資料非常有用。
12/28/2016
數據分析從零開始 - (4) 檔案儲存
數據分析的各階段,都有可能需要儲存檔案。而資料的來源,也有可能是已經存在某處的檔案。
(非檔案儲存?參考註1)
越重要的資料,就得更重視儲存的方式。而越是大量複雜的資料,就勢必要對資料存儲做好預先的規劃。
雲端儲存 - 巨量資料
近年來流行的Cloud Storage,通常是將資料以網路上傳(註2)至某個雲端服務公司。最典型的例子是Amazon提供的S3服務。AWS S3因為使用者眾,以至於其的S3 rest http介面,甚至演變成某種標準。許多類似的服務,或者儲存廠商,會以「相符S3 rest api標準」當作重要的功能或賣點!(註3)
顯而易見,雲端儲存具有管理上的優點。理論上,不用擔心備份,擴充,網路,電力,硬體更換...等等營運上的問題。
然而,巨量資料雲端儲存也有幾個顯而易見的缺點
1. 錢:雲端儲存的費用並不便宜。單以S3為例,2016年的每1T資料光是「存著」的費用,一年就高達276美金,相當於8832台幣。這還未計算上傳下載等操作費用。倘若要進行「長期保存」其費用相當驚人。也因此雲端儲存商針對長期保存的檔案也提供比較便宜的方案。然而,仍然是某種成本。然而,自行巨量儲存也要考慮費用,特別是
2. 營運:單純僅只使用雲端儲存,對整體營運的好處有限。並且,企業還是需要自行考慮檔案的有效使用問題。
3. 移轉:儲存到雲端之後,一旦量變大,很難轉換營運商。
雲端儲存 - 少量資料
至於極少量資料,例如10G之內。無論是企業或者是個人,都可以取得幾乎免費的儲存空間。但也因為是免費空間,不太可能保證資料不會遺失。可是非常適用於新創公司,或者SOHO族。
最好是利用兩個以上的雲端儲存服務,儲存重要的檔案。
例如:利用googledrive + yandex.disk 儲存重要的檔案。這樣幾乎可以確保檔案不會因為單一基礎建設有問題,而導致重要檔案遺失。(註4)
實際作法:
(1) 尋找適當的工具或API,用以一次性整合這兩個雲端儲存
(2) 設定自動化方式,或者撰寫自動化程式
(3) 定時執行自動化備份,同時備份兩份到不同的雲端服務
Yandex disk的範例程式(參考這裡)
自行儲存 - 巨量資料
企業組織非常有可能需要自行處理檔案儲存。無論是因為技術因素或者法律因素。
傳統上儲存會用硬體商的解決方案,近年來多了分散式檔案系統可以考慮。
自行儲存,一樣要考慮錢(費用),營運。
1. 錢(費用)
- 硬體費用:必須考慮長期硬體維護的費用
- 軟體費用:授權或者購買維護
- 人的費用:必須使用假設的最大值!
2. 營運
- 如何讓其他系統使用
- 有問題的時候怎麼辦
- 備份與災難復原
傳統巨量檔案資料,是購買netapp之類的硬體解決方案,配合網路架構,讓企業的巨量資料有集中管理的地方。2000年之後,分散式檔案系統因為效率和成本的關係,慢慢變成另一個可行的選項。
早期使用分散式檔案系統管理者,要跨越比較高的技術門檻,這幾年分散式檔案系統日漸成熟,管理也越趨方便。常見的有:(在這頁wiki上有詳盡的清單。)
(1) glusterfs
(2) ceph
(3) HDFS
(4) mooseFs
(5) mogilefs
(6) GridFS
(7) Lustrefs
這些分散式檔案系統各具特色,大部分都可以無償取得使用權。然而,有些需要額外的知識或技能才有辦法長期維護。
因此,如果可預期的資料量,以及資料存取技術與成本,小於硬碟技術的成長。使用分散式檔案系統不見得有利。
硬碟的技術符合約略的摩爾定律。在1996年,每1G的硬碟約127美金,2006年,每1G的硬碟價格為0.3美金,但是在2016年,每1G的硬碟價格已經小於0.03美金。(參考這裡)
除了價格逐年降低之外,存取速度也是逐年增長。如果預期資料成長量並不高,其實單就更換更換同價格的硬體設備搞不好也就夠了。
然而,巨量資料的增長往往遠超過預期,尤其近年來大資料分析蔚為風潮的情況下,盡可能保留資料便於未來使用成為企業組織對資訊科技的期待。也因此,使用分散式檔案儲存的組織越來越多。
選用分散式檔案系統,必須考慮:
(1) 使用目的和環境條件
(2) 營運計畫
(3) 實際測試
考慮雖然需要詳盡,但是這些「考慮」都是為了配合實際運作。因此,按照上述的考量,擬定可以「每日」有進展的「逐步」前進的計畫,是讓分散式系統成功運作的最好作法。
舉個例子:
(1) 使用目的和環境條件:要能夠簡單擴增(scale-out),並且能利用現有已經存在的NAS/SAN,而且非常容易營運與維護。檔案不需要striping,存取效能一般即可。
(2) 營運計劃摘要:一開始預計使用12台機器,共48顆硬碟。未來一年可能擴增到20台機器,80顆以上硬碟。總資料量可能成長為120TB。僅有一位開發維運人員(devops)。
(3)實際測試:實際分別以4台VM測試過glusterfs, mogilefs, ceph, Lustrefs。其中以mogilefs最為簡單使用。
自行儲存 - 少量資料
少量檔案的儲存,仍然附著在其他系統上。例如email上的附件,版本控制系統,wiki上的附件等等。
大部分的組織,很少著重於少量資料的整體計畫。大多數僅只為「安全性」的規範。例如客戶資料不得外洩之類。實務上,完全依賴個人行為。
現在,大部分的作業系統,都已經可以對其下的檔案做全文檢索(例如mac finder),而也都支援某種程度的備份功能。
摘要
巨量資料 | 少量資料 | |
雲端儲存 | 錢, 營運, 移轉 | 考慮 (1) 自動化 |
自行儲存 | (1) 傳統NAS (2)分散式檔案系統 | 考慮 (1) 傳統備份 (2) 全文檢索 |
註1:非檔案儲存有傳統的RDB(例如Mysql, Oracle), Document DB(例如Lotus Notes), 有比較新潮的nosql (HDFS, mongodb, couchbase)。 這目前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註2:通常是指http。不過由於ftp在2000年之前應用範圍真的太廣,所以還是有不少雲端公司會額外提供ftp介面。
註3:參考這裡 -> http://www.s3-client.com/s3-compatible-storage-solutions.html
註4:為何選擇這兩者?google當然是不用說,因為它的基礎建設相當完整。而yandex則號稱為俄羅斯的google,很明顯由於是俄羅斯最大search engine,大概不會和google採用重複的基礎建設,因此選用兩個截然不同的廠商,可以降低風險。
註4:為何選擇這兩者?google當然是不用說,因為它的基礎建設相當完整。而yandex則號稱為俄羅斯的google,很明顯由於是俄羅斯最大search engine,大概不會和google採用重複的基礎建設,因此選用兩個截然不同的廠商,可以降低風險。
Labels:
大數據分析,
分散式檔案系統,
自主學習,
自我學習,
資料分析,
數據分析,
AWS,
consultant,
data analysis,
DFS,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11/14/2016
台灣博士生與大數據分析:如何評估對大數據分析的本職學能?
最近有個真實故事:
(為保護當事人,內容與細節均有所改變)
台灣人F,目前就讀於某知名國立大學,已經是博士候選人。
最近為要爭取某一私立學校E的教職。在其履歷表上是以雲端計算大數據專家自稱。而E校的某系評會要求他面試15分鐘,用以評估他的能力。試教主題不限。
然而,F其實對大數據除了看過一些商管叢書之外,其實根本一竅不通。因此,他找了以前大學時候已經在業界工作的好友J,問了一些「技術問題」如下:
F:我聽說過spark,是不是大數據分析都用它啊?spark是不是個作業系統?
J:如果這是你的問題,那你壓根離spark太遠。後面就不要再談了。
F:哎喔,我覺得教學只是個演出啦,看表面而已。以你在業界打滾多年,就幫我個忙。couchbase是什麼?有什麼如果講出來會讓大家知道我很厲害的地方?
J:如果這真的是你的問題,你真的什麼都不懂啊,就算你去E校當教授,也是害了別人。
F:....
這個真實故事乍看之下太過駭人!但或許反映了學術與實務之間的鴻溝。
其實,台灣有許多學術界的人才,不但學術淵博,技術根底也厚。從數十年前的硬體產業蓬勃發展就可見一般。近幾年的軟體也是,許多教授幫業界「產出」能產生價值的知識性員工,並且也讓業界的知識持續推進。
然而,M型社會反映的層面,不指是一般在職場工作的人,在學術界中也越趨嚴重。
也有不少學術蟑螂。他們靠著極致的生存能力和夠厚的臉皮,穿梭在三流研討會,大企業策略部門,顧問性質演講,以及不在乎學生品質的大學院校中。
這些學術蟑螂做的事情,大概也不會真正傷害到誰,只是,也不會對任何人有好處。只要不是在「自己家裡」,一般人在路上看到蟑螂只會視而不見,也不太會去追打。
但是,如果是在自己家裡呢?
評估對大數據的本職學能,才能判斷來者是學術淵博的長者,還是費力在夾縫生存的蟑螂。如果是像E校一樣,原本的教授群並沒有這方面的背景,要如何在沒有足夠的知識情況下,判斷對方有沒有知識?這雖然有點難,但是,透過一些方式還是可以把誤判機會降低。
情境實例面試法很基本,但是事先有所準備。做法很簡單,只詢問「過去實際上」發生的事情,用以判斷被面試者現在的情況。而且絕對不詢問開放性問題!!
對於couchbase而言,就不會問「你對couchbase瞭解程度如何」或者「分散式資料庫你有哪方面研究」。因為這類型開放性問題,會浪費大家的時間。也會讓學術蟑螂有機會以混淆視聽的長篇大論,大打模糊仗來損耗面試者的判斷精力。
* 請用1分鐘定義何謂nosql
* nosql的實作有很多,請舉一個你最熟悉的nosql平台工具,一個你實際最常用,最熟悉的就好(在此假設他回答couchbase)。
* 請問你實際接觸couchbase多久了? (用判斷他最熟悉的工具有可能有多熟,如果少於6個月大概也等於是不太熟)
* 你利用couchbase為平台,撰寫並發表過哪篇論文?(學術界而言,沒有發表相關論文等於是沒有相關方面的研究)
* 你有沒有加入couchbase的任何相關的mail-list? (沒有加入mail list也沒關係,但表示其實只是單純的使用者,不會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 你利用couchbase為平台,撰寫並發表過哪篇論文中,所使用的研究資料量有多大?100G?10T?(資料量極小的nosql,並不代表不正確,只是代表不是大數據而已)
* 你用過哪些版本的couchbase(起碼要記得大版本編號吧)
* 你最近讀了哪一篇論文是以couchbase實作其研究?是大概什麼時候讀的,內容是什麼?
總之,事先準備好不能模稜兩可的問題,並且也定義好不能模稜兩可的期望回答。事先準備的問題也不需要太多,只要7-10提及可。這樣,比較不容易被蟑螂溜進來。並且,在準備的過程中,其實也會讓團隊(無論是學術還是技術團隊)對這方面的知識有基本的增長。
簡單的說,就是請他拿一台電腦,展示一下他對大數據分析中最會「做」的事情。無論是撰寫程式碼,還是建立模型都可以。
真實展示其實很容易騙得過沒有相關知識的人。但是,如果事先已經提醒會有真實展示,可以簡單篩選掉連打開電腦都不敢的小蟑螂。
E校要求試教15分鐘,其實是真實展示的好方法。然而,盡可能展示「動手」而不僅只是「動口」。雖然君子動口不動手,但是蟑螂恐怕也是。
自我反省是極端困難的工作,對生活優越的自己,在心理上也不見得好過。但是,在陰暗狹小的地方求生存,總是比不上光明正大的貢獻自己的能力。
請謹記,「自信心」和「自我感覺良好」只有一線之隔。或許,透過實際經驗探詢,先自我檢查自己,才是去評估別人之前,真正自己應該做的事。
這些學術蟑螂做的事情,大概也不會真正傷害到誰,只是,也不會對任何人有好處。只要不是在「自己家裡」,一般人在路上看到蟑螂只會視而不見,也不太會去追打。
但是,如果是在自己家裡呢?
評估對大數據的本職學能,才能判斷來者是學術淵博的長者,還是費力在夾縫生存的蟑螂。如果是像E校一樣,原本的教授群並沒有這方面的背景,要如何在沒有足夠的知識情況下,判斷對方有沒有知識?這雖然有點難,但是,透過一些方式還是可以把誤判機會降低。
(1) 實際經歷探詢(情境實例面試法)
情境實例面試法很基本,但是事先有所準備。做法很簡單,只詢問「過去實際上」發生的事情,用以判斷被面試者現在的情況。而且絕對不詢問開放性問題!!
對於couchbase而言,就不會問「你對couchbase瞭解程度如何」或者「分散式資料庫你有哪方面研究」。因為這類型開放性問題,會浪費大家的時間。也會讓學術蟑螂有機會以混淆視聽的長篇大論,大打模糊仗來損耗面試者的判斷精力。
簡單問題像是:
* 請用1分鐘定義何謂nosql
* nosql的實作有很多,請舉一個你最熟悉的nosql平台工具,一個你實際最常用,最熟悉的就好(在此假設他回答couchbase)。
* 請問你實際接觸couchbase多久了? (用判斷他最熟悉的工具有可能有多熟,如果少於6個月大概也等於是不太熟)
* 你利用couchbase為平台,撰寫並發表過哪篇論文?(學術界而言,沒有發表相關論文等於是沒有相關方面的研究)
稍微麻煩的問題像是:
* 你有沒有加入couchbase的任何相關的mail-list? (沒有加入mail list也沒關係,但表示其實只是單純的使用者,不會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 你利用couchbase為平台,撰寫並發表過哪篇論文中,所使用的研究資料量有多大?100G?10T?(資料量極小的nosql,並不代表不正確,只是代表不是大數據而已)
* 你用過哪些版本的couchbase(起碼要記得大版本編號吧)
* 你最近讀了哪一篇論文是以couchbase實作其研究?是大概什麼時候讀的,內容是什麼?
總之,事先準備好不能模稜兩可的問題,並且也定義好不能模稜兩可的期望回答。事先準備的問題也不需要太多,只要7-10提及可。這樣,比較不容易被蟑螂溜進來。並且,在準備的過程中,其實也會讓團隊(無論是學術還是技術團隊)對這方面的知識有基本的增長。
(2) 真實展示
簡單的說,就是請他拿一台電腦,展示一下他對大數據分析中最會「做」的事情。無論是撰寫程式碼,還是建立模型都可以。
真實展示其實很容易騙得過沒有相關知識的人。但是,如果事先已經提醒會有真實展示,可以簡單篩選掉連打開電腦都不敢的小蟑螂。
E校要求試教15分鐘,其實是真實展示的好方法。然而,盡可能展示「動手」而不僅只是「動口」。雖然君子動口不動手,但是蟑螂恐怕也是。
(3) 自我反省
當在一個地方看到蟑螂的時候,通常表示附近還有另外10隻蟑螂(也有人說是數百隻),只是沒看到而已。會有蟑螂來面試 - 無論是工作還是教職 - 是不是這組織已經有很多蟑螂。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其中一部分。自我反省是極端困難的工作,對生活優越的自己,在心理上也不見得好過。但是,在陰暗狹小的地方求生存,總是比不上光明正大的貢獻自己的能力。
請謹記,「自信心」和「自我感覺良好」只有一線之隔。或許,透過實際經驗探詢,先自我檢查自己,才是去評估別人之前,真正自己應該做的事。
9/18/2016
數據分析從零開始 - (3)外部取得資料
最常見的就屬於在網站上資料取得。最近由於透明化政府政策越受到重視,可供老百姓取得的資料就越多,當然可供作為資料分析的運用就多得不得了。
資料本來就提供給外部取得用以計算,例如:政府開放資料。資料好不好用,是另外一回事,但起碼大部分的情況下,這類型的資料只要能下載就足夠應用。
有些資料可以api的方式取得,通常需要申請權限,典型的像是facebook graphic api,musicbrainz api,wiki api等等。
假設需要的資料都可直接程式化取得,那真要感謝上帝。資料數據分析就少了一大堆痛苦的事情要處理。
外部資料取得如果已經是整理過的,必然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驗證。即便你沒有Excel,也可以先利用google的googledrive產生樞紐分析表。
作法很簡單。以前陣子最有名的資料:不動產時價登錄為例,
(1) 首先,到內政部網站下載公開資料
http://plvr.land.moi.gov.tw/DownloadOpenData。
它提供了很多資料格式,不過請下載csv格式。
內政部雖然是一番好意,提供各種格式資料。但坦白說,只csv格式是真正正確容易處理。其他格式根本是多餘而且難以直接利用,它的xml並沒有定義namespace,會讓需要合併處理xml時,要重新定義所有的node。
(2) 選擇其中一個csv上傳到googledrive,上傳之後是預覽狀況,請參見下圖:
(3) 按下右上角的:使用『google試算表』開啟
這時候會把csv格式自動轉換成google試算表內部格式。請注意這個格式,並非excel。
(4) 在試算表上選擇「資料」,並選取出現的「資料透視表」。要注意的是,這裡雖然是資料透視表,但是其實下一個畫面名稱就變成樞紐分析表了。
(5) 樞紐分析表出現後,是空的。在右邊選擇想要的欄列。之後就可以自動展示簡單分析的結果。
下圖的例子是以桃園的區作為列,建物型態作為欄。並且在「值」的位選擇平方公尺的單價的平均值(Average)。這個基本的分析可以很快的看出來資料的特性。舉例來說,在這段期間,屬於廠辦的交易就只有龍潭區。
在1996年之前,間接取得資料的通訊協定有很多種。但是,現在http幾乎已經統一可公開間接程式化取得「資料」的所有方式。而也因此,所有間接的,可程式化的取得資料大概都只需要專注在http。
直接取得可程式化資料
資料本來就提供給外部取得用以計算,例如:政府開放資料。資料好不好用,是另外一回事,但起碼大部分的情況下,這類型的資料只要能下載就足夠應用。
有些資料可以api的方式取得,通常需要申請權限,典型的像是facebook graphic api,musicbrainz api,wiki api等等。
假設需要的資料都可直接程式化取得,那真要感謝上帝。資料數據分析就少了一大堆痛苦的事情要處理。
有個重要的技巧:利用Shell以及試算表對資料做基本驗證。這和前篇雷同。不過在此以試算表為例。
外部資料取得如果已經是整理過的,必然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驗證。即便你沒有Excel,也可以先利用google的googledrive產生樞紐分析表。
作法很簡單。以前陣子最有名的資料:不動產時價登錄為例,
(1) 首先,到內政部網站下載公開資料
http://plvr.land.moi.gov.tw/DownloadOpenData。
它提供了很多資料格式,不過請下載csv格式。
內政部雖然是一番好意,提供各種格式資料。但坦白說,只csv格式是真正正確容易處理。其他格式根本是多餘而且難以直接利用,它的xml並沒有定義namespace,會讓需要合併處理xml時,要重新定義所有的node。
(2) 選擇其中一個csv上傳到googledrive,上傳之後是預覽狀況,請參見下圖:
(3) 按下右上角的:使用『google試算表』開啟
這時候會把csv格式自動轉換成google試算表內部格式。請注意這個格式,並非excel。
(4) 在試算表上選擇「資料」,並選取出現的「資料透視表」。要注意的是,這裡雖然是資料透視表,但是其實下一個畫面名稱就變成樞紐分析表了。
(5) 樞紐分析表出現後,是空的。在右邊選擇想要的欄列。之後就可以自動展示簡單分析的結果。
下圖的例子是以桃園的區作為列,建物型態作為欄。並且在「值」的位選擇平方公尺的單價的平均值(Average)。這個基本的分析可以很快的看出來資料的特性。舉例來說,在這段期間,屬於廠辦的交易就只有龍潭區。
間接取得資料
許多有用的資料,都要自己寫程式來取得。特別是,這類型的資料雖然公開,但不期望也不希望被程式大量取得,例如統一編號查詢。這種資料通常會用captcha來阻擋,不過現在破解captcha的工具和機率越來越高,現在比較重要的網站都改成以「請點選以下哪幾張照片裡面有老虎」這種方式處理。
簡單的說,只要
(a)熟知http crawler (爬蟲)技巧
(b)程式化處理html 或其他格式文字
就大概可以解決75%以上的問題。
建議的步驟為:
步驟一:找到正確而適當的目標。
不是所有外部資料都是好資料。倘若你想要蒐集在台灣關於醫療方面的問答資訊。或許你會先透過google隨意查詢一下,接下來,你可能會看到 verywed.com 有很多有趣的訊息和網友經驗。如果你就真的覺得上面的資料有用,那麼你等同是蒐集了眾多無法證實的資訊,造成資料嚴重的可信度問題。
雖然google也並未對所有資料的可信度加以查證,但它的演算法可以利用交互連結,以巨大的資料排比最可能的結果,而巨量資料在很多時候,可以彌補質的問題。
個人的爬蟲和資料蒐集,當然不可能做的和google一樣。至少從零開始的時候是不可能。因此,有意義,可信的資料來源變得很重要。
以前述的醫療資訊而言,台灣衛服部的台灣e院網站所提供的問答資料更具可信度。因為,回答問題必然是「具名」的醫生,當然其專業和可信度比「不具名的網友」高很多。
台灣e院看似複雜,但簡單來說所有的Q&A檔案歷史,都可以由一個ShowDetail.php加上簡單的參數以GET方法取得細節。每個網站的作法都不一樣,仔細觀察每個查詢按鈕,加上一些經驗與知識,絕大部分的網站都可以找到某種規則。比較複雜的網站,請善用瀏覽器的「開發人員工具」。
步驟二:以curl或其他工具,先行測試
在mac或linux上都有的curl指令,是在撰寫爬蟲程式之前,最方便先測試的小工具。
在很多時候,甚至可以利用curl配合wget,可以連程式都不用寫就抓取一整個靜態網站的資料。
例如,以下指令可以取得q_no=111521的網頁資料。(參見下圖)
#curl http://sp1.hso.mohw.gov.tw/doctor/All/ShowDetail.php?q_no=111521 -o onepage.html
步驟三:以script撰寫能處理與轉換儲存資料的程式
以台灣e院為例,要取得所有Q&A的歷史檔,只要知道「大概」最後的q_no編號,再寫個簡單的python程式即可。
要特別處理的地方只有:
(a) 不存在的編號:每個網站處理不存在的resource方式各有不同,以台灣醫院為例,仍然會在http reponse中回應200,但是內容改變
(b) 編碼:這個網站使用big5,但為了未來處理方便,最好先轉換成UTF-8。範例中使用requests取得網頁之後,理解編碼並且轉碼。注意!大部分的big5會被誤以為是ISO-8859-1因此要先強行指定為big5之後再轉換
(c) 轉換格式:當然不會想要整個網頁存檔,只想要問答內容。範例中使用lxml的xpath的方式直接取得所需要的element內容。
程式碼參考如下: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import requests
import time
import sys
from io import StringIO
from lxml import etree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for i in range(34500,34520):
time.sleep(3)
print('working on'+str(i))
url='http://sp1.hso.mohw.gov.tw/doctor/All/ShowDetail.php?q_no='
r = requests.get(url+str(i))
r.encoding = 'big5'
htmlstr = r.text
if htmlstr.count(u'不存在</h1>') > 0:
print('ignore '+str(i))
continue
parser = etree.HTMLParser()
sio = StringIO(htmlstr)
tree = etree.parse(StringIO(htmlstr), parser)
question = tree.find(".//li[@class='ask']")
allq =""
for t in question.itertext():
allq = allq + t
dr = tree.find(".//li[@class='doctor']").text
ans = tree.find(".//li[@class='ans']")
alla = ""
for t in ans.itertext():
t.replace("\n","")
alla = alla+t
oneResult = {'a':alla,'q':allq,'dr':dr}
print(oneResult)
|
步驟四:考慮儲存地點
網頁可以儲存為靜態檔案,也可以分析欄位後,儲存在傳統資料庫,但近年來更流行存在nosql中。
可選用的nosql非常多,mongodb, AWS的dynamodb, elasticsearch, couchbase...都可以。
前述的範例,倒數第二行:
oneResult = {'a':alla,'q':allq,'dr':dr}
其目的就是在於轉換為python dict之後,很容易處理為json或者直接利用各nosql的sdk,存入到儲存地點。
前述的範例,倒數第二行:
oneResult = {'a':alla,'q':allq,'dr':dr}
其目的就是在於轉換為python dict之後,很容易處理為json或者直接利用各nosql的sdk,存入到儲存地點。
步驟五:慢速進行
大部分的網站其資料當然是公開讓廣大網友使用。然而,程式化使用,例如利用爬蟲大量下載,通常是網站管理員不會特別注意到,然而爬蟲程式的確有可能讓網站變慢。
作為一個自治網路世界的好公民,首先應該先了解該網站是否有robots.txt,也就是定義爬蟲程式的規範。如果有,那就應當遵循。如果沒有,應該要在爬蟲程式中,適度的停一段時間。
例如,以前述範例來說,在for迴圈中使用time.sleep(3),讓每一個http request都等3秒鐘之後才進行。這樣雖然有可能讓爬蟲程式本來需要1小時就完成,變成足足3小時以上,但可以確保該網站不會受到你的爬蟲程式太多影響。
Labels:
大數據分析,
自我學習,
學徒,
顧問,
big data,
big data analysis,
training talent,
value
9/13/2016
數據分析從零開始 - (2)資料取得和前處理
資料來源有很多種,取得並且事後處理的難易度各有不同。
但可以確定的是基本情況是:
但可以確定的是基本情況是:
1. 資料的時間,會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2. 在開始進行分析之前,資料整理的所花的時間精力,也會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3. 資料整理,幾乎不可避免
4. 資料整理,沒有捷徑也沒有神奇的密技,只能靠不懈怠的努力耐心以及經驗
5. 實際上有創意,有價值的數據分析,都不能免除資料取得和整理。
第一手資料:
在「嚴格的一手資料」定義下,做資料分析的人真的拿到一手資料的機會極端的少。不過如果你是購物網站的大老闆,則購物網站上產生的營運資料,web server的log等等,對你而言就是第一手資料。
實務上最常看到的第一手資料,應該就是網頁存取日誌(web log)。在2016年網頁伺服器市場上,apache加上nginx仍然佔了半數以上,其他的網頁伺服器種類雖然也不罕見,但網頁的log格式反倒似乎都很統一,因此,以網頁存取來說,資料取得跟分析都已經存在既有的工具。剩下就看規模和個人技巧。
其他類型第一手資料就包山包海,以業務來說,發票檔案(invioce)當然是貨真價值的第一手資料。以軟體開發來說,git上所有的commit log也是第一手資料。
以現在軟硬體的成本之低,第一手資料原則上都可以盡量保持「原來的樣子」,頂多保存的時候壓縮而已,不太需要進行破壞性過濾處理。
其他類型第一手資料就包山包海,以業務來說,發票檔案(invioce)當然是貨真價值的第一手資料。以軟體開發來說,git上所有的commit log也是第一手資料。
以現在軟硬體的成本之低,第一手資料原則上都可以盡量保持「原來的樣子」,頂多保存的時候壓縮而已,不太需要進行破壞性過濾處理。
要點一:使用shell 做基本的確認以及雜訊處理。
mac或linux可以用的基本文字處理的技術太多。伺服器的log最基本的處理方式,應該先用shell快速瞭解一下現況。
舉例來說:
以下指令可以把access.log中的第11欄,http response code列出來,並且簡單統計一下各return code的次數。
#cat access.log | awk '{print $11}' | sort | uniq -c
以上圖來說,結果就是有3個http return 400,有134個return 200,沒有任何500的回傳值。至於什麼是http return code,請參考w3規範。要點二:用excel做最基本統計檢視
過去許多excel版本都有筆數的限制(最多六萬五千多筆),2013之後就放寬很多(大約一百萬筆),請參考官方網站。
即便有數量的上限,也非常值得資料中,先擷取樣本來試著分析。使用樞紐分析表,可以很快看到資料欄位彼此可能的關係,在未來進行分析時候是很有用的參考。
如果到現在你還不知道什麼是pivot-table(樞紐分析表),那表示你根本不懂excel。 怎麼使用樞紐分析,請參考官方網站的說明。下一篇,我們會用政府公開資料簡單做個樞紐分析表。
要點三:以自動化的方式產生濃縮的摘要(二手資料)
只要能取得第一手資料,盡量使用自動化方式,自動產生有意義的濃縮摘要,這個摘要就算是二手資料。
當然,這要配合要點一的shell文字處理,例如以下指令:
這圖上的執行結果顯示,9/12有15個人次,而9/13有2個人次。
當然,這要配合要點一的shell文字處理,例如以下指令:
#cat access.log | grep "GET /login" | awk '{print $6}' | cut -d ":" -f 1 | sort | uniq -c
這可以產生簡要報告,說明登入(login)頁面每天有多少人次來使用,執行結果如下圖:
現存二手資料的資料
所謂二手資料當然就是不是直接產生資料的來源的資料。資料分析採用二手資料的機會非常高。
所有組織外部取得的資料,絕大部分都算是二手資料。因此在下一節中會特別說明外部資料的取得處理。
所有組織外部取得的資料,絕大部分都算是二手資料。因此在下一節中會特別說明外部資料的取得處理。
要點一:取得過程的紀錄,以及基本分析
無論資料是自己拿或者這別人給,都需要紀錄取得的過程。
舉例來說,如果IT「自動」會給你一份,wifi的使用者登入時間,以及最後封包產生時間,你就需要有方式「自動」記錄這個過程。
如果是外部網站,也應該要記錄當時取得的方式,假設是curl取得,則用了哪些參數,執行多少時間等等。
基本分析則和前一節相同,先用shell和excel對資料有基本理解。
要點二:正確性判斷
二手資料很可能不正確,或者,對資料的解釋不正確,會大幅影響資料的使用方式。
資料解釋不正確:舉例來說,只要有用過就知道,政府公開資料很多都宣稱編碼是utf-8,但實際根本就是Big5(例如 房地產實價登陸)。
資料不正確:二手資料取得的資料本身判斷正不正確很困難,特別是在大規模的資料收集下,很難簡單判斷正確與否。而且有些資料的正確性,可能連第一手資料來源都不能保證(例如天氣觀測)
但是可以透過「多面向」的方式來探究單一資料的正確性。簡單的說就是多找幾種資料來交叉比對。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天氣資料來自不同的網站,如下兩個圖:
雖然這兩個圖在同一個時間點的氣溫還是差了兩度,不過起碼是一個合理的範圍,因此大致還能知道資料是合理。
要點三:自動化進行轉換格式以及二次儲存
二手資料無論是什麼格式,幾乎都會被轉移格式,或者合併,或者改換儲存媒介。例如csv檔案,常常就被改為json格式並且存進nosql中。
但重點是要「自動化」進行。雖然格式轉換或者改變儲存的形式,幾乎都有現成的工具可供匯入匯出,但是只要太多「人為手動操作」,都會讓資料處理越來越花時間,越來越難保證整個流程的品質。
外部取得資料
Labels:
大數據分析,
自我學習,
資訊產業,
數據分析,
big data,
big data analysis,
data analysis,
learnning,
mentor,
training talent
9/02/2016
數據分析從零開始 - (1)事前準備
當你打算從零開始,變成一個有足夠能力的資料工程師,一開始會需要準備基本工具。而隨著時間過去,自然而然你會瞭解並且學習到更多工具。
在此提供簡單的確認清單(Check List),讓在打算開始學習並應用數據分析時的準備參考。
1. 電腦
既然是資料分析,電腦自然是必備工具。
最推薦的是Mac的notebook,如果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最好買記憶體越大的越好。13吋MacBookPro,RAM 16G價格大概四萬八。其他可以考慮dell的linux desktop。
選用Mac或者OS為Linux的電腦有許多原因,內建的終端機(terminal)可在bash等環境快速執行各類型資料處理的前期工作。現在windows也有powershell,並且至今技術工程師在對比unix/linux的shell時,常常會有各種爭論。
不過,就打算從零開始的數據工程師,別想太多,就選unix/linux吧!
2. 作業系統
無論你的電腦是桌上型還是筆記型,無論他原本是什麼作業系統。你都需要一個Linux作業系統。在MacOS上可以安裝VirutalBox或者VMware來執行Linux虛擬機器(VM)
3. 基本知識技能與其標準
雖然說是基本,但真要搞定以下知識與技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就從零開始的情況而言,「盡你所能」的了解以及練習是不二法門。
(圖一)
(圖二)
(圖三)
(2) 網路工具自我學習與操作:能有耐心的看完這篇AWS CLI,並且能用AWS CLI上傳檔案到S3。在整個過程,僅使用官方文件,不在google上搜尋非官方說法。
AWS有提供許多免費工具,用在資料分析上非常適合。但是如果你有PB等級的資料,在AWS上做大數據分析是非常花錢的。
(3) 程式設計基本能力:利用python或任何程式語言,將台北市的住宅竊盜公開資料處理分析加總之後,列出各區的竊盜案件次數表。這裡要注意編碼(encoding)的問題。
如下圖:
(4) 英文閱讀能力:
其實英文閱讀能力對數據分析,甚至其他技術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如果不習慣閱讀英文,而老是只查中文網頁,那麼就等於少了60%的網路知識存取。
如果對自己的英文閱讀能力有疑慮,可以先試著不查字典看完這本書:How To Read A Book,這本書用詞遣字相當簡單,而書的本身就是「增加閱讀能力」的方式。因為是本很老的書,應該很便宜,或許早已經沒有版權?
Labels:
大數據分析,
資料分析,
數據分析,
big data,
big data analysis,
data analysis,
learnning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