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2025

AI即時翻譯時代:為什麼仍需學習其他語言?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即時翻譯工具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助手。然而,儘管這些工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學習非母語仍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在這裡,會先說明即時翻譯工具的現況,學習其他語言對個人和文化的益處,以及為何在AI時代,語言學習依然不可或缺。



現今的即時翻譯工具利用AI和機器學習技術,提供高效且準確的翻譯服務。網路上隨便找就可以找到很多好工具,例如:

Google Translate:這個是老工具,但是​自2020年更新為神經網絡翻譯系統,提供即時文本和語音翻譯,並支持圖像翻譯功能。

Microsoft Translator:​微軟提供的工具提供文本、語音和現場對話的翻譯服務,並與其他Microsoft產品整合。 ​



Timekettle M3 Language Translator Earbuds:即時翻譯耳機!目前這個產品​支持40種語言和93種口音,提供觸摸模式、聆聽模式等多種翻譯模式。方便旅行者和商務人士使用。要注意的是,這類型小裝置恐怕才是最終翻譯的未來。雖然產品使用仍然有限制(例如需要有很好的網路速度,翻譯品質有待改善等等)但未來發展會非常快。

學習非母語對大腦的益處

學習非母語(第二語言)對大腦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這些益處已在多項研究中得到證實。

增強記憶力和認知能力

學習第二語言需要記憶大量的詞彙和語法規則,這種持續的腦力活動有助於提升整體記憶力和認知功能。研究顯示,雙語者在記憶測試中表現優於單語者,這可能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地在兩種語言間切換有關,這種過程強化了大腦的執行功能和注意力控制。​

延緩認知衰退和失智症

雙語能力與延遲失智症狀的出現有關。​一項針對253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研究發現,能夠熟練使用兩種語言的人,比僅使用一種語言的人平均晚約四年出現失智症狀。這表明雙語者可能擁有更高的「認知儲備」,使他們能夠更長時間地抵禦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認知衰退。該研究的結果發表在《Dementia & Geriatric Cognitive Disorders》期刊上。Welcome to UCLA Health

強化大腦結構和連結

學習新語言會導致大腦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在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區域。​研究顯示,雙語者的大腦白質完整性較高,這有助於提高大腦各區域之間的連結性和訊息傳遞效率。此外,學習第二語言還與灰質密度的增加有關,這些變化可能有助於提升認知功能並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

文化理解與語言學習

學習其他語言不僅是語言技能的提升,更是對其他文化的深入理解:

  • 提升寬容度和文化敏感性:​接觸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有助於培養對多樣性的尊重和理解,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 促進全球視野:​掌握多種語言使人能夠直接接觸不同文化的原始資料,拓寬視野,理解世界的多樣性。


所以呢?對我來說這些有意義嗎?

AI即時翻譯工具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特別是在旅行、商務和跨文化交流中。然而,學習其他語言帶來的認知和文化益處是AI工具無法替代的。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就是很懶,想躺平有什麼錯嗎?想要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愉快生活有什麼不對嗎?有捷運可坐難道都要自己走路鍛鍊自己的肌肉?我不太想管自己以後腦袋有沒有被鍛鍊難道不行嗎?繼續享受文明生活有什麼不對嗎? 當然沒有錯!但是最終你會失去選擇。文明科技的生活,會讓能掌握自己的人充滿了各種可能的選項,讓那個人可以決定我今天想要旅行的時候可以選擇坐飛機或者搭船,也可以決定我今天要鍛鍊腿力所以騎腳踏車。但如果做為「個人」失去了選擇性,那麼以後就只能「全然接受」別人的控制。透過學習語言了解不同文化,就是讓人多了一系列選擇:這個選擇可以讓這個人增加智商,視野...。也可以讓這個人再利用AI工具的時候比那沒有選擇的人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