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24

如何因應公司大幅資遣/裁員 (成為主管的31堂課)


自從馬斯克收購twitter執行大裁員(據說90%)之後,矽谷許多科技公司紛紛效仿,產生了一種抄襲是裁員的風潮。這裡並不探討大幅度資遣裁員的優缺點,而是要探討身為主管,應該怎麼因應組織內部的大幅度裁員。畢竟,當大幅裁員已經是確定要執行的事時,對於企業員工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真正獲利的是企業擁有者(股東),企業是有可能因為大幅裁員,進行有效轉型,或者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對於企業員工而言,如果是被裁的一員,這通常和自己的績效沒任何關係,大幅度裁員通常和決策錯誤,經濟環境,產品策略錯誤有關。所以如果不是因為工作做得不好,而失去工作,要尋找下一個工作,等同是額外浪費自己時間。沒有被裁員的人,要面臨組織重整,並且在短時間工作量恐怕會增加。


第一,徹底了解自己的角色:

如果在公司還沒有正式宣布裁員之前,你是參與裁員決策的高級主管,你和CEO以及其他高級主管,一同討論,並且制定裁員的規模,補償措施,流程,以及決定應該裁掉哪些人。那麼你的角色就是裁員「決策者」之一。



如果,你收到你自己的主管通知說,你需要協助公司決定你的團隊要有哪些人離開,或者你的主管直接通知你,你的部門要有哪些人離開,而你是協助執行離職手續的人,未來你也是協助公司的工作轉換,組織重整的人。你的主管也知會你,你自已不是裁員的範圍之一,他希望你繼續留在公司努力。那麼你的角色是裁員「執行者」之一。

如果,你的主管直接通知你,你的部門要有哪些人離開,並且告訴你裁員整個流程是HR或者主管自己完全負責。他先通知你只是希望你有心理準備,而且也告知你,你不會被裁員,希望你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未來的事情,未來再說。如果你是團隊主管/領導,而你收到這樣的訊息,你的角色就是「旁觀者」之一

如果,你知道裁員的時候,你也是被裁的名單之一,你就是「被裁者」

第二,根據自己的角色,先「決定自己的路」,再決定如何協助團隊成員

乍聽之下感覺有點自私,但其實當你對自己要走的路搖擺不定時,會對團隊成員有更大的傷害。

最簡單的角色是「被裁者」,你也沒有決定自己的路的選項。你唯一能協助團隊的就是,幫助他們了解事實,如果團隊有需要,幫助他們的下一步。例如,協助尋找工作,或者組織讀書會來協助大家成長。

其他角色都有兩條路可以選:「繼續擔任這個角色」,「離開組織」這兩條路自己要先選清楚。這兩條路無所謂好壞之分,但是你自己選擇的路,有很大的可能會影響到團隊成員。

如果你選擇繼續擔任「決策者」「執行者」,那麼你必須要很清楚的知道你自己是贊成並同意裁員,並且也贊成並同意裁員名單。如果你自己委委屈屈的說,「某某人呀~我其實並不贊成公司裁掉你,但我也沒辦法」這完全是推卸責任,只是讓自己有推掉壓力的說法。你的團隊成員會很清楚的知道你並不是個負責任的主管。管理者的真正人格特質,會在大幅裁員這種重大事件裡顯現。


如果你選擇繼續擔任「旁觀者」,你的團隊成員當然會清楚知道裁員跟你沒太大關係,你並不是負責的人。不過,也會知道以後公司有重大事情,其實你也不是負責的人。對於管理團隊來說,你能夠影響的事情非常有限。

如果你作為「決策者」「執行者」決定離開這個公司,可以跟所有團隊成員說明清楚,這時候對於團隊成員以及公司都會有很大好處。首先你和團隊成員的利益一致,你在幫忙公司處理流程時,可以更容易被別人信服,例如在說明資遣費時,大家知道你一定也會好好研究資遣費是不是合理,而更容易直接簽字走人,對HR對公司來說,這樣更容易短時間之內,處理好裁員流程。其次,對於團隊成員來說,當你說明裁員的不得已之處,他們更容易接受,尤其,如果你也是決策者之一。


第三,不要浪費任何危機

任何危機都是某種好機會。沒有人希望大幅度裁員,但作為主管,裁員一但發生,就不要浪費這個機會。只要你是主管,不管哪個角色,都有不浪費這危機的事要做。

培養自己的心理素質

這應該很好理解,特別是新手主管。裁員對某些人來說心理上不知怎地會覺得壓力很大,在辦公室崩潰痛哭的情況時有所聞。讓自己知道裁員就像天氣(颱風等等)一樣,你需要的是針對天氣決定自己該怎麼做,而不是對著天氣崩潰。

* 培養團隊為任何變動做準備

只要你曾經經歷過裁員,就會知道裁員像是颱風會來一樣,在心理上對裁員感到憤怒,生氣等等情緒反應是沒有任何好處。反倒是應該利用這樣的經驗,在擔任主管的職業生涯中,透過教育訓練或經驗分享,告訴團隊裁員總是有可能發生,而最佳的應對方式其實是,培養保障自己真正的市場價值。只有保持自己的市場價值,才能讓自己無論是不是被裁的一員,都不會影響自己的家庭或職涯力。而培養保障自己的市場價值,除了做好現在工作之外,鼓勵團隊成員每6~9個月去面試新工作也是個好方式。面試新工作並不代表自己要離職,也不代表對現在工作沒有熱情,這只是要讓自己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市場價值,如果價值降低,就可以儘早反應(例如多學新技術等等)

* 透過組織重整,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工作

如果你是留下來的主管,切勿浪費裁員的好機會,重新審視每件正在做的事情,如果覺得沒必要,裁員這段時間是大幅減少不必要工作的最佳時機。畢竟,你的主管很難拒絕你說「現在少很多人,所以我們不應該做這個...」

* 其他還有很多

每個公司的情況有很大差異,但是作為主管,無論你是不是要留下來,無論你是扮演什麼角色,你可以做的事情真的非常多。歡迎以email與我們討論: consultant.3rd@gmail.com


7/29/2024

如何建立自己的電商市場網站?



自從有網路以來,電子商務發展始終不曾停滯。而最基本又有效的網路應用,莫過於透過網路銷售產品。也就是零售電商。作為電商,現在主要兩種管道可以銷售你的產品。


第一:自己架設網站,無論你是不是資訊科技背景出身,自己架上網站銷售物品,目前都不是困難的事情。許多知名品牌都有自己的線上銷售網站,例如Nike。而台灣也有很多在地成衣商也都是有自己的品牌網站,例如lativ


第二:透過電商市場平台,讓自己的產品在該平台銷售。這是資本額小的零售商最常使用的管道,例如 shopee蝦皮,Pchome商店街,都是此類。你可以在上面有自己的商店頁面,銷售自己的產品。而平台網站會提供各種金流物流等服務(當然這是要收費的)你只需要專注進貨銷貨即可。


電商市場平台,是一種線上「百貨公司」或者「商城」的概念。這樣的網站專注於讓其他企業(特別是小企業)可以來這個市場平台銷售產品。小企業可以免於架設網站,行銷等等麻煩事情,而平台網站可以專注於提供整合性服務。


顯然,建立自己的電商平台網站會比建立一般的電商網站麻煩些。可是仍然有簡單的方式。

第一:購買Saas(軟體服務),直接開設自己的電商平台網站。例如,直接到 Sharetribe 或 cs-cart 購買其服務。要注意的是,電商平台網站的「起始價格」其實不低,通常至少都要每月300美金,而且每筆交易都會被收取手續費。這和「單純賣東西」的網站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再投入更多成本來建構自己的網站之前,這的確是比較簡單的方法,而且你也不需要擁有自己的開發團隊。


第二:以既有的開放原始碼(opensource)為基礎,建構自己的平台網站。sharetribe和cs-cart都有community版本,也都可以在github上找到。不過可以猜想得到,他們的安裝都有點繁雜,而且文件通常也不完整。如果你自己,或者合作夥伴有資訊科技背景,這也許是一開始成本最低的方法。


第三:從零開始自己建立:無論你的軟體開發團隊有多厲害,從零開始打造最短也需要4~6個月。但如果你有足夠的資本,這是長期最好的方式





7/28/2024

AI的計價方式 - 計算使用量嗎?


自從chatgpt出現之後,LLM以及各類型AI應用突然間大量湧出。可以想像到的是,就像其他的科技發展一樣,AI相關應用的發展速度只會越快不會越慢。

AI的應用方向雖然很多,但目前對於"如何收費"似乎沒有很智慧的方式。大部分的工具,仍然像SaaS一樣的以月租/使用量來收費。

這張圖是截至2024七月為止 gpt-4o API的收費,單純還是以使用量(token)來計算。如果是直接使用介面的話,每個月則是20美金。當然這20美金每個月,是有使用上限的,例如每三小時只能傳遞80個訊息,或者只能要求製作或者輸出多少自動生成圖片。




類似的收費模型,也同樣出現在AI應用上。例如,videogen.io是一個利用AI來生成影片的saas服務,它收取月費,不過這月費會有很大的使用限制,大概只能生成一小時的影片。


月費與使用量付費,的確是典型的Saas服務收費方式。這雖然沒有什麼不好,但是這樣的收費方式,大大限制了AI未來發展的潛力,因為現在的AI發展,都是以某種形式,大量取代某種人類正在做的事情。而使用月費或使用量付費,對於技術人員來說是合理的,但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是不是使用AI技術並不是重點,而是解決消費者問題才是重點,而收費的方向,應該會朝向解決問題的本身,而不是技術上的數字。

舉個例子來說,AI大幅度取代了第一線的文字客服以及語音客服人員,對於經營7x24的不間斷服務的大型企業來說,如果原本要雇用20個客服人員,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客服服務,想要用AI取代部分人力,只留下4位核心人員。那麼提供AI客服的應用公司,應該要的計費方式其實是16個AI客服的「薪水」,這個薪水自然小於原本的客服人員。如果仍然使用用量計費,例如這個月使用了五千萬個token,因此收費多少錢,這5千萬token不但很難讓一班企業理解真正的意思,也根本看不到AI的真正價值。如果計費的方式是「你雇用了我們16個AI員工,這16個員工薪水比人類低很多,而且不用勞健保,也從來不抱怨加班,更不會請假,失誤率也低」那對於企業端就很容易理解。


同樣的,未來AI會合併機器人的發展,仿生機器人很快可見。但計費的方式如使用類似租車的方式計費:每天租機器人費用2千元,充電費用另計。那麼該機器人潛在「用法」可能會被低估,AI機器人會變成人類的附屬工具:例如一台汽車。雖然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潛在的價值將會大幅低估。一樣是費用,當仿生機器人改用「月薪」付費的時候,在使用上,它會變成企業員工的一部分,自然企業會用各種方式,強化它的應用方向,訓練它,讓他學習更多東西。

國內外的新聞電視台,已經開始可以看到AI主播,如果AI主播是以用量計費:例如講多少字的話語,產生多長時間的語音檔案,電視台其實很難比較有AI主播和人類主播的差異。但如果AI主播是以「月薪」計算,那就很容易理解AI與人類的差異。此時更容易可以讓人類去執行更有價值的工作,讓AI進行重複性質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