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描述產品價值有三個主要來源:「土地」,「資本」與「勞動」。其中土地泛指自然資源,勞動在現代社會不僅僅指人力,更重要的有執行力和創意的人才。
而今資訊社會中,因為交通和電信費用降低,以至於人才流動成本也跟著巨幅地降低(註1)。資本主義當然會讓「看不見的手」運作,而讓企業組織的經營,朝向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方向前進。人才的取得也不例外。
最近一兩年已經有太多企業巫醫在討論「台灣人才外流」的問題。其中不外乎以聳動的標題。例如:
*「我在台灣看不到工作的未來」... 或許只有你看不到也說不定?
*「低薪惹禍誰想待在鬼島」... 低薪是一回事,但是台灣在所有地球上居住人口超過1萬個人的島嶼裡面,絕對排不到鬼島行列,請想一下菲律賓印尼加勒比海這些島國。
*「台灣小而亂普遍又低薪」...的確台灣不大,但是普遍低薪和亂這兩個形容詞,卻在該文中沒有任何支持的數據和研究,只是個人感想當作新聞來操弄。
有時候,單看客觀事實並不有趣,不太能成為焦點,然而客觀事實卻是,想確實進展的最佳依據。所以,我們應試著了解,就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企業組織應該「移動台灣人才」還是「在台灣建立研發中心」比較適合呢?(註2)
首先,要簡單區分「人才」,「員工」和「人力」。人力泛指勞動力,在最基本的教育水準下,就可學習工作得稱為人力,資本主義天生會使用最低薪資,在當地合法的範圍內榨取人力。員工指的是企業內受雇的所有人,可能需要某種訓練過的技能,但其學習能在短時間達成。人才比較難定義,在此暫時指需要長期間的教育培養,並且已經有7年以上的實務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而在此要討論的,就是「人才」的移動,而非人力或者員工的移動。
最簡單衡量人才流動應該是看「實際獲利」,包含薪資,居住成本等等。衡量一個國家的薪資有很多方式,雖然沒有最好的方式,但是觀察GDP和NNI都可以考慮。
可是,更有趣的數字在於GDP和PPP的差距。
最最粗淺的說,人均GDP表示此國家平均每人在該年生產的價值。三大組織: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組織:每年都會公布此數字。彼此間資料收集方法略有不同,數字彼此有一點點差距。
讓我們專門看五個國家的2016 GDP:台灣,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
GDP美金 | |
台灣 | 22,453 |
中國 | 8,133 |
日本 | 38,917 |
韓國 | 27,632 |
新加坡 | 52,961 |
這和我們內心理解差不多,台灣似乎遠不如其他先進國家,不過大陸的「平均值」仍然很低(當然比較特定區域:例如上海,那結果可能不太一樣)
然而,更有趣的數字是PPP:平均購買力。PPP其實和GDP的計算方式雷同,只是將匯率和物價也考慮進去。而PPP才是在該國家裡面的人,實際上消費真實情況。將GDP和PPP之間的差距,除以GDP就是「購買力相對於生產力的增額」。參見下表:
(本文的數字都是美金計價,並由wiki節錄國際貨幣基金會取得)
GDP(美金) | PPP(美金) | 購買力相對於生產力的增額 | |
台灣 | 22,453 | 48,095 | 114% |
中國 | 8,133 | 15,399 | 89% |
日本 | 38,917 | 41,275 | 6% |
韓國 | 27,632 | 37,947 | 37% |
新加坡 | 52,961 | 87,855 | 66% |
這個表顯示幾個事實:
(1) 在這五個國家內,日本的GDP和PPP最接近,而台灣差距最大。
(2) 單純看GDP,台灣遠不如日本韓國。然而,單純看購買力,2016年台灣比日本韓國都要來得高。
(3) 假設這五個國家的人才能力差不多,則在台灣建立以人才為主的研發中心是「最划算」的選擇。因為同樣價格的人才,在台灣實質獲利是最佳的。同樣100單位的錢,在這五個國家中,台灣實質可花費214, 日本是106, 中國目前是189,韓國為137,新加坡是166。(註3)
(4) 購買力和物價很大的關係,然而購買力要和GDP同時考量,因為就算有極低的物價,GDP不高也是沒有意義。
(5) 絕大部分先進國家這兩個數字都很接近,某些國家(例如GDP一直都排名前三名的盧森堡)甚至購買力增加率是負的!
然而,單就這兩個數字,很容易看出缺陷。例如把菲律賓加入之後變成下表:
GDP(美金) | PPP(美金) | ||
台灣 | 22,453 | 48,095 | 114% |
中國 | 8,133 | 15,399 | 89% |
日本 | 38,917 | 41,275 | 6% |
韓國 | 27,632 | 37,947 | 37% |
新加坡 | 52,961 | 87,855 | 66% |
菲律賓 | 2,991 | 7,696 | 157% |
難道字面上的解釋,菲律賓比台灣更適合建立研發中心?吸引更多人才。這張表可以解釋菲律賓可以找到更多「人力」。無法解釋為什麼沒有更多人才。因此,需要再加上另一個指數:HDI 人類發展指數。
人類發展指數計算很繁雜,最粗淺的說,指數越接近1表示這個國家越先進,先進包含基礎建設,教育等等。(註4)
GDP(美金) | PPP(美金) | 購買力相對於 生產力的增額 |
HDI | HDI權重之PPP | 人才庫 划算指數 |
|
台灣 | 22,453 | 48,095 | 114% | 0.885 | 42564.075 | 90% |
中國 | 8,133 | 15,399 | 89% | 0.738 | 11364.462 | 40% |
日本 | 38,917 | 41,275 | 6% | 0.903 | 37271.325 | -4% |
韓國 | 27,632 | 37,947 | 37% | 0.901 | 34190.247 | 24% |
新加坡 | 52,961 | 87,855 | 66% | 0.925 | 81265.875 | 53% |
菲律賓 | 2,991 | 7,696 | 157% | 0.68 | 5233.28 | 75% |
將HDI的權重考慮進PPP中,並按照購買力對比於生產力的增加,計算出「人才庫划算指數」。在此指數很簡單的看得出來,建立以人才為主的研發中心,還是台灣最划算。(註5)
當然這個模型有很多缺陷和假設,但是起碼它是以確切的事實作為考量,並且可以具體的討論和修改。相較於譁眾取寵的喊叫人才外移的嚴重性,相信來得有用。
NNI, GDP, PPP三者的細節,請自行參考wiki
(1) NNI (國民收入)
(2) GDP(國內生產總值)
(3) PPP(購買力平價) :要注意的是,購買力評價,並不是很好衡量生活水準的方式。此方式較適合用於國家間互相比較,不太適合同一國家不同時間內比較。
(4) HDI 人類發展指數
(5) 人才庫划算指數:=((PPP*HDI)-GDP) / GDP
註1:就在不遠的15年前(2003),當時出差到歐洲每個月要額外花上5千元台幣左右的電話費網路費,用以和家人聯繫。如今出差到歐洲每個月頂多花1千五百台幣元,就可以獲得比15年前更高品質的視訊通話。
註2:這裡有很多假設,假設國際企業需要的是人力而非人才,假設企業組織是理性的,假設台灣人才也是理性的。
註3:這裡的增額,和個人在單一國家內花費的感受會有所差異。換言之,要有所感受,必須要在差不多時間,同時在日本和台灣取得相同工作的類似薪資才能做比較。
註4:也因為HDI指數很大一部分涵蓋教育,因此數值越接近1,國民教育水準會越高。
註5:沒錯 人才庫划算指數 是自己的推測 並沒有什麼研究根據...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