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2016

台灣博士生與大數據分析:如何評估對大數據分析的本職學能?



最近有個真實故事:



(為保護當事人,內容與細節均有所改變) 

台灣人F,目前就讀於某知名國立大學,已經是博士候選人。

最近為要爭取某一私立學校E的教職。在其履歷表上是以雲端計算大數據專家自稱。而E校的某系評會要求他面試15分鐘,用以評估他的能力。試教主題不限。

然而,F其實對大數據除了看過一些商管叢書之外,其實根本一竅不通。因此,他找了以前大學時候已經在業界工作的好友J,問了一些「技術問題」如下:

F:我聽說過spark,是不是大數據分析都用它啊?spark是不是個作業系統?

J:如果這是你的問題,那你壓根離spark太遠。後面就不要再談了。

F:哎喔,我覺得教學只是個演出啦,看表面而已。以你在業界打滾多年,就幫我個忙。couchbase是什麼?有什麼如果講出來會讓大家知道我很厲害的地方?

J:如果這真的是你的問題,你真的什麼都不懂啊,就算你去E校當教授,也是害了別人。

F:....



這個真實故事乍看之下太過駭人!但或許反映了學術與實務之間的鴻溝。

其實,台灣有許多學術界的人才,不但學術淵博,技術根底也厚。從數十年前的硬體產業蓬勃發展就可見一般。近幾年的軟體也是,許多教授幫業界「產出」能產生價值的知識性員工,並且也讓業界的知識持續推進。

然而,M型社會反映的層面,不指是一般在職場工作的人,在學術界中也越趨嚴重。

也有不少學術蟑螂。他們靠著極致的生存能力和夠厚的臉皮,穿梭在三流研討會,大企業策略部門,顧問性質演講,以及不在乎學生品質的大學院校中。

這些學術蟑螂做的事情,大概也不會真正傷害到誰,只是,也不會對任何人有好處。只要不是在「自己家裡」,一般人在路上看到蟑螂只會視而不見,也不太會去追打。

但是,如果是在自己家裡呢?

評估對大數據的本職學能,才能判斷來者是學術淵博的長者,還是費力在夾縫生存的蟑螂。如果是像E校一樣,原本的教授群並沒有這方面的背景,要如何在沒有足夠的知識情況下,判斷對方有沒有知識?這雖然有點難,但是,透過一些方式還是可以把誤判機會降低。



(1) 實際經歷探詢(情境實例面試法)


情境實例面試法很基本,但是事先有所準備。做法很簡單,只詢問「過去實際上」發生的事情,用以判斷被面試者現在的情況。而且絕對不詢問開放性問題!!

對於couchbase而言,就不會問「你對couchbase瞭解程度如何」或者「分散式資料庫你有哪方面研究」。因為這類型開放性問題,會浪費大家的時間。也會讓學術蟑螂有機會以混淆視聽的長篇大論,大打模糊仗來損耗面試者的判斷精力。


簡單問題像是:


* 請用1分鐘定義何謂nosql

* nosql的實作有很多,請舉一個你最熟悉的nosql平台工具,一個你實際最常用,最熟悉的就好(在此假設他回答couchbase)。

* 請問你實際接觸couchbase多久了?  (用判斷他最熟悉的工具有可能有多熟,如果少於6個月大概也等於是不太熟)

* 你利用couchbase為平台,撰寫並發表過哪篇論文?(學術界而言,沒有發表相關論文等於是沒有相關方面的研究)


稍微麻煩的問題像是:


* 你有沒有加入couchbase的任何相關的mail-list? (沒有加入mail list也沒關係,但表示其實只是單純的使用者,不會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你利用couchbase為平台,撰寫並發表過哪篇論文中,所使用的研究資料量有多大?100G?10T?(資料量極小的nosql,並不代表不正確,只是代表不是大數據而已)

* 你用過哪些版本的couchbase(起碼要記得大版本編號吧)

* 你最近讀了哪一篇論文是以couchbase實作其研究?是大概什麼時候讀的,內容是什麼?


總之,事先準備好不能模稜兩可的問題,並且也定義好不能模稜兩可的期望回答。事先準備的問題也不需要太多,只要7-10提及可。這樣,比較不容易被蟑螂溜進來。並且,在準備的過程中,其實也會讓團隊(無論是學術還是技術團隊)對這方面的知識有基本的增長。


(2) 真實展示


簡單的說,就是請他拿一台電腦,展示一下他對大數據分析中最會「做」的事情。無論是撰寫程式碼,還是建立模型都可以。

真實展示其實很容易騙得過沒有相關知識的人。但是,如果事先已經提醒會有真實展示,可以簡單篩選掉連打開電腦都不敢的小蟑螂。

E校要求試教15分鐘,其實是真實展示的好方法。然而,盡可能展示「動手」而不僅只是「動口」。雖然君子動口不動手,但是蟑螂恐怕也是。


(3) 自我反省

當在一個地方看到蟑螂的時候,通常表示附近還有另外10隻蟑螂(也有人說是數百隻),只是沒看到而已。會有蟑螂來面試 - 無論是工作還是教職 - 是不是這組織已經有很多蟑螂。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不是其中一部分。

自我反省是極端困難的工作,對生活優越的自己,在心理上也不見得好過。但是,在陰暗狹小的地方求生存,總是比不上光明正大的貢獻自己的能力。

請謹記,「自信心」和「自我感覺良好」只有一線之隔。或許,透過實際經驗探詢,先自我檢查自己,才是去評估別人之前,真正自己應該做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