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9/01/2016

企業巫醫 - MBA無用矣



企業巫醫The Witch Doctors(中譯本為商周出版)是一本距今十一年的老書,但書中對於盛行於商業界的企業管理顧問的見解卻始終精闢。這本書的標題雖然聳動,但內容卻是不只是流於隨想批判,而是踏實的先提出數據,做橫跨時間與空間的研究,最後提出見解。破解在招搖撞騙的「大師」形象。

作者對「大師」的批評相當有建設性,幾乎在1990~2000年間的企管大師,都被他非常精闢而有建設性的評語跟分析過他們所提出的方法論:彼得杜拉克,麥可波特,愛德華戴明等等。而史蒂芬柯维,吉姆柯林斯則是被他列在不入流的範圍。


組織與企業經營的是合併藝術與專業的範圍,在因果模型中屬於複雜的範圍(參考這裡)。換言之,企業的大大小小的決策,與是否能達到效果,很難在事前看出,只能事後瞭解其因果關係。而有趣的,具有戲劇性的論點,逐漸就取代了嚴謹的研究。這讓迷惑於複雜邏輯的人,有了某種追尋的方向,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的企管大師也知道這種現象,但他們一方面提出淺顯易懂的見解,另一方面也持續進行研究,這也讓大師的研究結果可供大家參考與學習。

「企業巫醫」則利用根本沒有人可能了解其因果關係,讓自己以有趣的方式解釋因果關係,從而謀利 - 開設顧問公司,提供考取證照方式,提供分析報告,寫書,演講等等。




萬一,自己解釋的因果關係沒發生,當然會拿另一套關係來彌補。就像在原始叢林部落裡的醫生一樣,當有疾病-例如嚴重流感時,會先說明和惡靈的關係,接下來可能拿某些植物的葉片猛力槌打你,打的你又痛又麻的時候叫你回家躺幾天。如果好了,證實的確是惡靈的問題,如果因此病情加重,併發肺炎,表示這樣的懲罰惡靈仍然不滿意,則會換一套方式,直到你痊癒或者死亡 - 當然死亡就表示惡靈趕不走(此段說明彷自企業巫醫一書)

在企管書籍,個人認為最最最有名的巫醫例子應當屬於「從A到A+」。用google搜尋「從A到A+」可以找到非常多人閱讀記錄,甚且有精闢的閱讀心得。該本書所說「嚴謹的長期觀察和研究取得」,分析好公司和「卓越」公司的差別,並且這些從數百家篩選出來的好公司中再篩選的卓越公司,肯定可以「永續經營」?

但是實際上根本不然。

2005年的研究就顯示A+公司,在1996-2005年間,就已經不太算是A+。不到幾年後:11家卓越公司倒了2家,9家之中僅有1家沒受到太大的金融海嘯影響。其中8家在2008危機期間甚至績效平均比其他SP500的公司還差

從結果來看,從A到A+的理論根本沒用,但是,如同企業巫醫,作者後來竟然還寫了一本「為何A+巨人會倒下」用以自圓其說。非常典型的巫醫行為。

相對於企業巫醫,MBA的價值是否真正有用也很難說。某些研究都顯示,擁有MBA學位的CEO和沒有MBA的CEO在公司經營的成效上,沒有差異(參見這裡)。

然而,某調查顯示,擁有MBA學歷似乎對薪資有幫助(參見這裡),就這個角度來看,擁有MBA似乎還是有用的。但如果仔細看過這類調查,很明顯排除了MBA低薪,以及MBA本身的成本。

反倒已經有百年歷史的最最著名MBA產地的期刊 - 哈佛管理評論的一篇高學歷管理者的迷思誠懇的點出問題:管理學位取得者,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學到真正學到務實的作法,而只是為了取得學位。開始工作之後,如果又沒透過工作經驗,學到新的技能,當然就沒用。

如果沒能對複雜的問題,保持清澄的理智,分析可能的問題,簡化並反覆查證因果關係,踏實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MBA的學歷可能會創造出一個一個的企業小巫醫,在組織裡三不五時的拿一些最新的企管叢書,當做驅趕惡靈的樹枝,到處鞭打真正在做事情的人。


企業巫醫相關文章:

如何拒絕或調整客戶不合理的需求 

實習生的三贏

時間乃最終之敵人? (上) 

時間乃最終之敵人? (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