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11/02/2015

德國柏林的創業環境-三個觀察




在台灣看2015年相關的國際新聞,會發現德國一直都是某些事件的主角。從希臘債務問題,到中東難民大舉前往德國,再到前陣子VW發生造假事件。然而,眾多新聞之中,其實悄悄然一直有件事情,在過去5年中慢慢發酵。

那就是柏林的年輕化以及歡迎各國(嚴格上來說應該是歐盟各國)年輕人加入柏林創業。


在跨國合作的經驗告訴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不一樣。如果有人概括性的說,某個國家的人都怎樣怎樣,那幾乎都是某種類型的偏見。通常認識一兩個某個國家的人,就會把這一兩個人的個性行為,當做該國的代表人物。偏誤率實在很高。

我認識並且有私交的德國人做事很務實認真精細,當我去德國政府網站查詢創業相關資訊時。實在很佩服該網站務實的精神。這個半官方網站是德國工商總會(IHK),類似台灣經濟部底下的半官方機構。在他的網站上,你很快能找到重點,

例如你可以下載這篇(Starting a Business in Berlin) 來看看要怎麼在柏林創業。這篇雖然說是A Beginner's Guide,但是其實重點都有講到,而且幾乎沒有廢話,也幾乎沒有官腔官調。順道抱怨一下,以前台灣某些政府網站以及公開資訊,實在都很官腔官調,感覺上是要建立一個門檻,讓老百姓越不了解越好。

這裡建議,只要是想創業的,最好把這份文件詳細閱讀一下。它一開始先希望你自己了解一下,自己為什麼而創業。並且實務的建議你,哪些創業類型適合你,甚至也會警告你,哪些創業的原因很難成功(像是如果是因為長期找不到工作而想要創業)。

接下來不能免俗的要說明哪些註冊公司的方式適合(例如合夥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但是在法規的說明上,講的清晰易懂,在註冊公司的種類上,甚至會說這個種類是最多人選的,或者是最少人選的。然後,它就開始說明,如何計畫自己的生意,從business model到Elevator Pitch都有。最後還列了在德國完整的相關資源。

重點在於,它把創業的從頭到尾描繪清楚。讓讀者有概括性的認知。這的確是我看過最清晰易懂的政府文件。更重要的是,它是英文版,不是德文版。

三個觀察:

(1) 相較於英國美國還是稍微保守一點


在不前往英國的情況下,台灣人絕對可以去英國註冊一個公司並且開始營業。如果是經營資訊產業,例如經營一些手機APP,那麼甚至可以永遠不去英國。

美國資訊產業對於創新有極大的樂觀性。對於招募資金甚至極為寬鬆。

相較之下,德國還是略顯保守。原則上要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需要25000歐元的門檻(這個門檻跟台灣差不多)。無限公司容易成立,但失敗了要賠身家,大概很少人想這麼做。因而相較於英國美國,其法規略偏保守。

另一方面,對於哪些人可以來經營企業也較英美保守。

在英國基本上,只要能證明存在感,大概就可以開公司。美國也是,但是如果人住在英國美國當然需要工作證(綠卡)或某種簽證(工作簽)。但如果不住在當地,英國是可以註冊公司並且營運的。

然而在德國,不管有沒有住在當地,你必須要是(a)德國人,或者,(b)歐盟某國家的人,或者(c)有商務協定關係的國家,目前是美國,加拿大,瑞士。這三種條件下的人,才能在德國創業。如果不是以上三種,必須要先到德國大使館取得特別的簽證才行。但就目前歐盟28個成員國,加上美加以及鄰近的瑞士,應該也足敷柏林成為夠國際化的都市。


(2) 相對便宜的環境聚集了人才



在歐洲主要150個主要都市中,柏林的物價是排名(2015年)很後面。單指所謂西歐先進國家而言,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城市比他還便宜。

當然相對便宜,而且容易發展的環境,很快吸引各國的人才。事情總是有正反兩面。已經開始有很多人認為這樣的環境不見得是成功的:可以參考這篇 (作者甚至抱怨柏林沒人在講德文)

當一個環境聚集許多遠道而來的人的時候,幾乎一定會發生各類衝突,然而良好的衝突也是創意發生的所在。不同的人也因而在具有刺激性的環境激勵與成長。


(3) 年輕的老都市


柏林這個名字有紀錄已經有七百年,而存在已經四五百年之久。然而由於之前東西德分裂,柏林花上近10年才真正完成整併基礎建設(例如地鐵)。透過基礎建設的重建,柏林成為一個嶄新的都市。

柏林相較於倫敦它的地理位置接近於歐洲中心點,無論是北歐中歐南歐東歐,與柏林的交通距離都差不多,在兩德合併之後,它很快速的再次轉變。

雖然在金融產業上,倫敦仍然是歐洲最大的都市,但是在文創,軟體,網路等等新產業上,柏林已經後來居上。簡單的搜尋"柏林 創新"就可以找到很多相關資訊。




沉思:


* 再次強烈建議一定要拜讀一下這份官方文件(Starting a Business in Berlin)

* 沒時間看的可以與我們討論。

* 數年之前,有機會與一位玉山創投的德國人(Volker Heistermann)吃飯聊天,當然對他一個人能來台灣試圖建構創業環境是蠻佩服。如果有想要了解德國創投對於創業者的看法,倒是可以和他詢問一下。


* 在本文撰寫的時候,剛好看到中國買房團想要到德國柏林投資房地產。就德國對於房價物價的長期控制來說,也許一開始會有影響,但是大幅炒作的機率應該不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