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交換學生越來越盛行,基本上跟大學一樣,沒有交換不了的,只有想不想交換這回事。然而,資訊系所學生的國際觀,整體來說似乎沒有跟著地球扁平化,世界縮小話而改變太多,相反地類似美國種族融而不合的情況似乎更多。
(1):想要國際化
隨便問幾個學生,認不認為國際化很重要,想不想加入跨國公司取得國際化工作經驗。幾乎沒有一個學生說不。
然而,除了少數加入open source計畫的學生之外,很少有參與國際軟體開發活動,除了交換學生之外,也很少有學生能想到"長期"培育自己國際觀的方式。
然而,除了少數加入open source計畫的學生之外,很少有參與國際軟體開發活動,除了交換學生之外,也很少有學生能想到"長期"培育自己國際觀的方式。
(2):片面資訊
最最常見的片面資訊在於:
外國人=美國人 ......(外國人說話都很直接,老實說恐怕只有美國說話很直接)
國際觀 = 美國觀 ......(International View = American View)
進入大公司 = 有很多"國際化"機會..... (這部份是事實,但某些小公司更多)
學生要有國際觀 = 要留學 要交換學生 要遊學 ......(部分是事實,但也看過太多留學交換的時候都跟華人混在一起,那老實說也沒特別意義)
google = 搜尋全世界....(起碼要扣掉中國和斯拉夫語系國家,這樣就少17億人耶)
(3):等著別人來幫忙
在面試的時候,常常會被問"公司是否能提供訓練"。組織根據需要當然會提供訓練,一個好企業也絕對不會吝嗇於訓練費用。
但更重要的問題在於,你除了上學之外,花了多少時間在訓練自己。
同樣的問題在國際化視野上也是,除了讓學校老師幫忙,你自己曾經為了想要"國際化的視野"為自己做了什麼事情?
沉思項目:
在不使用google/yahoo的情況下,你上網查詢資料會是要怎麼開始?
你是不是能找到在東歐常用的web mail (除了gmail, yahoo之外)?
你是不能推測這個世界人口的各大洲比率大概為何?
你是不是能直覺猜測斯里藍卡人均收入?
除了BBC/CNN 的強烈報導之外,你覺得最近幾個月(2015年秋天)為什麼梅克爾會歡迎難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